大学生如何在未来的就业中做好准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08-24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我国高等学校开始实施大幅度扩招。但是,由于投入跟不上以及大学生择业的误区,高校扩招后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后果和隐患,令大学毕业生供不应求,造成了新的失业群体。大学生毕业后难于找到工作,翻起考研、考公务员热潮。失业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所以,近几年来,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思想观念发生很大变化,但还有一部分学生就业观念滞后、理想与现实错位、创业意识较差,择业观与现实性存在着矛盾,直接影响到就业。  面对激烈而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去争取和创造机遇。在这里我们就以工科大学生为例对大学生的就业准备问题作出以下分析:  素质准备既是未来从事职业应有的,也是在求职过程中应具备的。大学生的素质准备包括:  1、努力做到文理兼备、广博精专。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博学与精深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所谓复合型人才,它包括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多方面,其特点就是多才多艺,既在某个专业领域有一定深度,知识面又有一定的宽度。一个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除了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有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具有管、贸、经、法及其它社会科学的知识,大容量的新知识信息贮备,及时了解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技术、新知识、新理论以及本学科与边缘学科的相关知识。  2、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康的体魄是从事工作的基础,充沛的工作精力来源于健康的体魄。新形势下,生活、工作节奏都不断加剧,要能适应这种节奏和变化。身体和体能既能紧张工作,又善于调节放松,使身体和体能始终处于和谐的最佳状态,保持旺盛的精力和体力。  3、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和健康的心态。心理素质教育是一个人综合素质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是在竞争中取胜的必备因素。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应该积极参与竞争,勇敢面对挑战,不自卑,不倨傲。面对挫折,一定要保持沉着和理智,把挫折看成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决不能因此而灰心丧气,一蹶不振。健康的心态,就是指学生在择业时,正确的分析自我,面对现实科学定位,确定合适的择业期望值,主动择业,树立科学、理性的择业观。  大学生由于错误的择业心理和方式,再加上缺少择业的艺术性和技巧性,常常导致他们走向择业误区。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误区和错误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期望值偏高。许多工科大学生因此认为,工作难找不是针对自己而言的。对一般工作有三挑选:一是挑地点,到大城市,到经济发达地区;二是挑工作单位,到有住房,工资、奖金、福利高的单位;三是挑选有兴趣的工作。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2、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对于有的学生来说,存在着眼高手低的问题,对工作岗位很挑剔,不愿意接受平凡而琐碎的工作。有的学生怕苦怕累,临阵脱逃。一旦单位提供的条件不符合学生的心理标准,或者待遇比较低,设施不完备,他们就开始不满,怕苦怕累。  3、互相攀比。少数大学生对社会对人生产生偏颇看法,由于每个人自身素质、综合能力、社会背景及机遇时机把握程度不同,导致部分人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单位。在选择就业单位时,这些毕业生往往是拿自己身边同学的就业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攀比心理。在此心理下,即使某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某个方面比同学的就业单位存在少许差别,他们就彷徨放弃,事后却又后悔不已。  4、缺乏自信,错失良机。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场上,部分工科大学生或因所在学校不知名,或因自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同学,或因求职屡次受挫,缺乏自信心,并进而转化为自卑心理。有这种心理的学生往往没有信心和勇气面对求才若渴的用人单位,往往不能适当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身所长,甚至把自身的长处也变成了短处,从而严重影响了就业与择业。  5、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靠父母或动用关系网。有部分大学毕业生,虽然接受了几年的高等教育,但在很多事情上受社会不良观念影响。有人为了留在大城市提出要城市不要专业,动用自己的关系网。就业择业中对一个单位是否适合自己,往往不是凭自身思考来决断,而是依靠听取父母师长之意,表现出较强的依赖心理,缺乏一个大学毕业生应有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  走上工作岗位后在心理、生活、工作环境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能较快地认识、了解和熟悉外部环境,并使主体与客体协调一致的能力素质,它主要包括:  1 、心理承受能力。社会与学校相比,生活环境、工作条件、人际关系都有着很大变化,这些变化难免会使那些心存幻想、踌躇满志的毕业生造成强烈的心理反差。这时,心理的承受能力是第一位的,要克服心理障碍,使自己在心理意识上与外部环境取得认同。  2、独立生活能力。参加工作后,往往要自己处理衣、食、住、行等全部事务,对独立生活能力要求较高,这是毕业生无法回避的一种能力素质训练。  3、应变能力。毕业生不可能在学校学到工作岗位上所需的全部知识和能力,只有随时调整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和思想行为方式,才能使自己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4、人际交往能力。大学生步入社会后,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能否正确、有效的处理、协调好职业生活中人与人的各种关系,不仅影响一个人对环境的适应状况,而且影响着他的工作效能、心理的健康、生活的愉快和事业的成败。大学毕业生在刚刚走上职业岗位时,由于初谙世事,阅历较浅,缺少经验,往往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面前茫然失措,苦于无法适应,常常感叹工作好搞,关系难处。因此,大学生自觉的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非常重要。  5、表达能力。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不仅在参加工作走向社会后,会立即强烈地意识到这一点,而且,在求职择业的时候就会有深切的感受。比如求职自荐信的撰写,个人材料的准备,回答招聘人员的问题,接受用人单位的面试,等等,这哪一个环节都无不需要较强的表达能力。  要使自己真正成为生活的强者,还需要有创造能力。创造能力素质包括:  1、较强的自学能力。21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快。没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就跟不上时代的节奏。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能在激烈的工作环境立于不败之地。  2、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工作实际中,要理论与实际结合,善于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这即是实际工作对我们的基本要求。  3、动手操作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为具有一定的文字、图表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以理工科毕业生这种能力要求更突出。所以,毕业生要熟练地操作各种办公软件和绘图软件。  4、组织管理能力。把工作岗位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信息等要素科学地组织起来并有效地完成所担负的任务,这种能力不仅领导干部应具备,毕业生作为高层次的人才也应具备,这是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必备的能力素质。  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两者是紧密联系的,适应是为了创造。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大学毕业后走向成功和成才之路所必不可少的,因此,当代大学生应注重这两种主体能力素质的培养,培养出较强的适应社会能力,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伫立不倒。  从总体上说,目前高校毕业生数量与社会经济发展及各行各来的需求量相比还远远不足,就业困难只是暂时和结构性的。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广大毕业生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转变就业观念天地宽。毕业生们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一定要正确认识自我和分析就业形势,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并清晰定位。要树立正确的就职观念,不挑三拣四,积极争取适合自己的就业之路。在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不同层次、不同待遇的单位发挥才智和作用。并以合格的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素养、健康的身心素质、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及以较强的工作能力素质,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