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16-06-21
——听《新时期文学三十年》报告有感
一直以来,对于文学,我只是基于一种感性的追求和热爱上。许多人(包括我的家人、朋友和同学)说到文学时,修饰词总是“文学是虚无的,玄幻的,不切实际的,毫无实用的”。这些看法我都无法拿出十足的理论依据来回应说服他们。难道文学真的就是这种概念吗?
2009年11月24日,当听了中国人民大学文学教授程光炜的报告《新时期文学三十年》后,我在文学认识上的诸多困惑才得到了解答,我才初步从理性和理论少年宫认识了文学的价值与意义!
唐诗、宋词、元曲,这些经典的古文学符号,被历史淘汰、选择、沉淀在了那个时期的文学特征中。那么,新时期文学三十年的最大特征是什么呢?程教授简洁地说:“人的解放,思想的自由。”这一时期的文学特征主要就是以几种突出的现象表现的。
现象一:经典文学释放化,边缘文学、非主流文学、草根文学呈现多元化。
在
新时期的文学中,不论是作家还是读者,在写作和阅读上都有了很大的相对自由。没有了那些绝对的“禁书”规则,也没有了刻意对某些思想和言论突显而对另一些
进行打击、压抑的成分。比如,在“文革”时期,被定为非主流的文学作家代表如张爱玲、钱钟书、沈从文等逐渐被现在的大众读者所接受认可和肯定,并形成了一
股热潮。正是这样一种“文学自由选择”的氛围,在青少年的生活中,很普遍地出现了韩寒、郭敬明这类作家和“哈日韩流”热。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使文学充满了活
力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而过去某些被学术界、权威人士强化的“经典文学”,已不再是人们唯一的追求了。
现象二:“文学选择自由”给文学带来了新活力。
“文
学选择自由”在真正意义上挖掘了文学本身的价值与意义,它的氛围使人们的思维开拓,认识全面。人们通过“比较思维”,对现当代、中西方文学观念的比较,人
们不断地反省、反观、发现新的问题和矛盾。因为文学在任何时期,总处在一个最敏锐的地位,它往往最先嗅到社会、自然和人变化的气味。从而,呼吁政治、经
济、哲学等个方面去思考新的方案和策略以适应变化。这在整体上形成一种规律:在历史的变化和转折中,不断出现历史的重评和新经典的形成。
现象三:文学由传统的纯粹文学解放到了具有活力的理性文学。
当
政治为文学放路时,政治给予文学以发现问题与矛盾自由时,文学那种最早最快最准的敏锐力便获得了充分的释放。文学便从传统的为文学而文学的狭小天地走了出
来。因为历史上总“纯粹文学”的影子,修《四库全书》正是一个压抑文学的事件,文学只是处在了一个审美情趣的表现上,那就是大部分人所认识的文学“毫无实
用”的。亦或是“文革”时,人们阅读的局限和约束,都使得文学失去它固有的价值与意义。而如今在新时期,文学已经和政治糅合,文学不可能不包含政治、哲
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的因素,它已然成为一位先锋斗士、精神领袖。文学将立足于历史的框架中去探讨历史演变的原由;立足于时政的趋势波动中,去解释深刻的人
性、民权和国民精神心态问题。文学已经从传统人认识的“审美情趣”走向了“哲学思维和心理学反观”的高度,它将出现更深刻更厚重的作品,去总结一个时代一
个民族的整体意识、思想和情感,然后去指导、引领、推动社会各个行业的进步,给社会科学和体制带来新的生命力!
中国的文学开始走进了一个新时代,因为,它已从一种禁锢的封闭思维中解放出来。在新时代的氛围中,中国文学必将在各方面引来新的辉煌!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