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恋爱与做朋友有什么区别
一、
宝黛初次见面,宝玉便说这妹妹自己见过。虽说两人有宿命的缘分,但我就不信没有
柳叶眉、含情目的加持。这个文学史上经典的一见钟情,也许可以给我的想法增加一点说服力。我们不妨再盘点一下少女们的那些青春幻想:白衬衣、篮球场、修长的手指、温暖的微笑,让人们心动的只是目之所及的这些特点,而无所谓它是不是真的加诸在自己身上。
说白了,当我看到一个姑娘在街边喂
流浪猫而觉得她真可爱想加个微信的时候,她并没有把零食递到我嘴边揉我的头发。
所以我想假设让人动心并不是因为我怎样,而是那个人怎样。为什么每个人曾经定下的
择偶标准会在遇到一些人的时候被推翻,我想可能是因为“动心”本来就没有标准。它的运行机制并不是从我开始,列出一些条件而有人刚好满足。而是从那人开始,他们展露出的那些特质,在我心里被打了对勾。如果如此,那么理论上人可以欣赏的范围是无穷无尽的,总会有新的人解锁我们心中新的领域(所以少女们可以拥有千千万万的老公)。这么想想还是非常愉悦的。
当我们逐渐深入地了解一个人,发现这种为我们所吸引的特质消灭了,“动心”就减淡了。
再沿着这个思路走下去,我倾向于觉得伴侣和朋友是不能相互转换的,原因就在于这个“动心”。
说的更准确点,我是不认为非常熟悉的朋友能够转化为伴侣,因为在两个人知根知底后,如果这个“动心”的感觉还没有产生,那就基本说明它并不会产生。有很多人和我讲,多年朋友在一起了,“熟悉感”在里面起的作用更大,但我觉得这和喜欢有些本质上的相背。我的称呼可能过于
理想主义了,但我还是觉得比起谈恋爱,基于熟悉感在一起更像“搭伙过日子”。我自己也曾经是这种理论的坚定拥护者,现在写文章打了自己的脸。
当然实践不比理论探讨这样走极端,何况在一起的理由千千万,我完全祝福这样的情侣和夫妻。
那么伴侣能够转化为朋友吗?我觉得真动了心的伴侣没法完全变成朋友,因为遗憾。
二、
我们之所以想把格外喜欢的人变成伴侣,为的是“伴侣”这个词背后的现实性的东西:一种更亲密接触的许可,一种更深入参与对方生活的权利与义务,一种更坦诚的信任……说到底如果用一个词概括,我觉得可能是占有。而“朋友”呢,可以相互理解、相互扶持,却很难完全用“占有”来形容,这对于朋友来说太重、太苛刻了。
“能成为密友大概都带着爱”,那些带着占有的友情,我始终觉得只是模糊了界限的pre-伴侣。
如果“伴侣”只是一个名号而不会对生活有任何改变,那它毫无意义,完全不会像现在这样让人着迷。而相反,如果我们现在把伴侣的所有意义转嫁到另一个词A上,那么A就会成为人们心中最宝贵的那个位置,“伴侣”同样一文不值了。
因为动心,因为喜欢,所以我渴望更深的、更久的介入别人的生命,这是从外在;我还希望在那人的心里我也是特别的,独一无二的,我希望那人怀着和我同样的心情想要和我拥有彼此。
从人类诞生时起,“私有”就能给人一种满足感与
安全感,这一点从哲学家们的
自然法中能找到答案。现代社会人人平等,况且人心从来不是财产,人与人说到底充满了各种不相通,“伴侣”所带来的一切,是我们最大程度拥有彼此的可能。我又想起上次的文章里有人留言“喜欢一个人就是我最后不希望她嫁给别人”,我现在品出滋味来了。
你说这样一个从出现就注定特殊的人,我们能坦然地把它放在“朋友”的行列里吗?
三、
最后,是时候给我自己一个答案了。谈恋爱不是因为“我能够”、“我应当”,而是“我想要”。
那些本来自己过得很好,谈起恋爱却相互操心的不得了的人,是一下子生活能力都退化了吗?不见得。我问过我妈怕不怕麻烦我爸,我妈说好多事情她自己也可以,但就是想让我爸做。
“就是想”,这就是全部的答案了。因为喜欢,我们愿意、甚至尽力地让另一个人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允许他们减损我们“独立自主”的形象,承担他可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不一样、变差、甚至是离开让我们的生活倒塌的风险。这是伴侣在我们心中特别的部分。
我也理解了我堂姐和我讲的话:先别想着十年后户口本写谁的名字,也先别想毕业了前途一不一样,你想见她吗?想和她一起吃饭吗?想起她会笑吗?
我突然很羡慕这样一种体验,它可能没有一个传统意义上很好的结尾,但是过程应该很令人幸福。
我会不断地成长,享受我现在喜欢的独自相处的快乐,真的遇到了动心的人,也能坦诚地把我的生活一部分交出来共享。
我是这样期待“爱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