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好初三数学

哎 我初三最怕学数学了有什么办法让我数学学好

如何学好初三数学,是摆在即将升入新初三学生面前的一个难题。其实,学好数学并不难!
一、课本要“预、做、复”。每堂新课之前,做到先预习,特别要把难点或不懂之处用彩笔划出,以便上课时更加注意。每节内容后面的练习自己可以先做一做,做到看懂70%的新内容,会做80%的练习题。每节新内容学完后,我们要按照课本内容,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一步一步地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复习,对概念、定理、公式做出归纳、总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好能把课本上的例题自己做一遍。对课本上的概念、定理、公式推理一遍,以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识。
二、上课要“听、记、练”。把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放在课堂上着重听,必要时还需做好笔记,并通过一些练习题加以巩固。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单把概念、定理、公式背熟,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只有通过练来减少运算中出现的错误。
三、作业要“思、问、集”。作业一定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多从不同的方法、角度入手,多从典型题目中探索多种解题方法,从中得到联想和启发。同时,还应多树立数学解题思想:如,方程的思想、函数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整体的思想、分类的思想等常用方法;对于难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改变条件、添加条件、结论与条件互换,原结论还成立吗?另外,对于自己作业、试卷中出现的错误,最好能准备一本错题集,以便今后复习中使用。做到绝不出现第二次类似错误。
总之,学习数学要有方法、计划和合理的安排。新课授完后,有些同学就感到头痛,于是,东看看西翻翻,一天下来,不知道自己学了什么。因此,每个同学都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合理的学习方法、目标;没有方法,就会变成一只无头苍蝇;没有目标就会没有动力。
如果想拿高分建议你做一做历年中考的最后两道题
还要总结一下以往错题 常看避免再犯
(1)学会“数学阅读”

在中小学,我们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学生向教师问问题时,一些教师常常会说:请你把问题再读两遍;请你把问题讲一讲;请你把问题抄一遍;等等。这些教师要表达的是一个意思,请你再读一读,再理解一下。

我们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大学,每年都要举办一次“数学建模竞赛”,竞赛的问题都是一些实际问题,要求三人一组,工作三天,共同完成一篇解决问题的“论文”,可以借助各种图书、网上资源和工具(包括计算机和软件等)。1993或1994年,首都师范大学第一次组队参加,让我们担任指导教师,我们十分为难,首都师范大学的学生要与北大、清华的学生一起考试,差距是明显的,是多方面的。我们分析,感到最大的差距是:独立地学习和理解数学的习惯和能力。我们改变了辅导的方式,让学生选择内容,学生讲,我们听。开始阶段,我们总会说:对不起,我们没有听懂,请你重新准备。有的学生讲过四、五遍,当我们感到他真的懂了,再学别的。这种方法很好,大部分学生经历了一次这样的过程以后,再报告其他的内容就变得比较顺利了。这些学生在竞赛中得到了很好的成绩。

在学习外语时,有一种基本能力:阅读理解。我们感到在数学的学习中,“数学阅读”也是非常基本的。这些年我们接触了一些中小学的教学实际,中小学生独立进行“数学阅读”的要求和机会越来越少。教师是好意,为了使学生尽快地提高考试成绩,为了“多讲一些”,为了“节约时间”,教师替代学生做得太多了。我们希望同学们认识到,提高数学阅读能力是学好数学的基本功之一。我们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在地质学科的论文中,数学公式的出现次数是平均每页六次之多。在其他的学科中也有类似的情况。为了更好的说明数学阅读在中小学的重要性,我们以数学“应用问题”为例加以说明。

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常常是难点,为什么难?主要两个理由,一个理由是背景丰富,都是一元二次方程,但是,可以用各种背景去展示,很难规为题型,如果归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题”,就好像没有归类,如果从背景归类,又会十分庞杂。

第二个理由是问题和条件不像“传统的数学习题”那样规范,有时需要自己从叙述中明确“要求的结论和要证的结论”,“条件”和“结论”的关系不像“传统的数学习题”那样“可丁可卯”,即条件不可多也不可少。这样,需要分析和判断哪些条件有用,哪些条件没用,而分析和判断的依据是因题而异。对目前中小学教学的基调——题型,这些是不匹配的。

应用问题“难”在需要“数学阅读理解”能力,“难”在这种能力不能突击培养、不容易模式化,“难”在教师不能替代。

应用问题,包括数学建模,她的教育作用有两方面。一方面,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数学的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的价值。另一方面,从另一个角度体会做数学的过程,数学不仅仅是从概念到概念,从定理到定理,从一些结果到一个新的结果;数学是有背景的,这些背景中蕴含着深刻的数学内涵,这些背景在数学思考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做数学会有一个过程,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需要我们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分析和寻求条件,并且,还会不断地修正,甚至反复,等等。

“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是一种基本能力,教师和学生都应予以重视,提高这种能力需要比较长期的积累,作为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建议。

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一个认识上的障碍,一些人认为:“学习数学就是做数学习题”,也有人认为:“做习题能力是实的,其他都是虚的。”这种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特别是在对付考试时会起一定的作用。做数学习题的能力是反映数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做习题有助于对一些数学技能、方法的理解。但是,数学的学习还包含更丰富的内容,关于这些我们在前面已经讲了很多。

建议教师多给学生一些机会,针对不同水平和特点的学生,提高他们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很多教师在这方面积累了一些很好的经验,例如,有针对性地让学生阅读教材和收集参考资料,在阅读中,让学生思考“一些重要概念”形成的过程,思考某些章节的知识结构,不同概念(像函数与数列等)的内在联系,等等,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思考写成报告。

希望学生们把思路开阔一些,除了做习题,还能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并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我们在北大数学系读书时,曾问过丁石孙老师一个问题,大体意思是:什么样的学生算好学生?丁先生的回答使我们终生难忘,“没有问题的学生恐怕不能算好学生”。对很多学生来说,除了不会做的习题,大概没有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数学的阅读中,应该不断的提出问题,把自己对数学的理解深入下去。

(2)养成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在这次课程改革中,提出三维目标,其中“过程”也作为一个目标。“学习习惯”是过程的一个很好的体现。

什么是学习习惯?

有的学生放学,回家就做作业(一般是做习题),做完,就算完成学习任务。

有的学生,回家后,先把教师讲授内容的教材认真地读一遍,然后,再做作业,做完,再想一想,今天学的与以前学的有什么联系。

有的学生有些总结的习惯,学习一个段落的内容,一定要整理一下,写下来。

有的学生不喜欢写,喜欢想,常常会做在那发呆,把学过的回忆一遍。

……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习惯。养成一个适合自身情况,好的学习习惯,会提高学习的效率,会自然地保持下去,会一生受益。

数学学习有自身的特点,例如,很多人在讲解数学时,喜欢画图,总会用最直观、形象的语言来解释本质的内容;有些人在讲解抽象数学概念时,总喜欢选择一些大家非常熟悉的例子,一下子就会把抽象概念很清晰地表示出来;有些人在教授数学时,总让人有一种整体的感觉,来源、过程、结果、应用等,哪一部分都是不可缺少的,十分自然。用直观的图像来表述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的事例来理解一般的事物;不断地形成整体知识框架;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好的“习惯”。

这些好习惯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教师自觉不自觉地都在用自己的习惯影响学生,希望各位教师把这件事做得更自觉一些,更主动一些。也希望学生在学习中,成为有心人,形成一些适合自身条件、行之有效的好习惯,改变一些不好的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3)学会“索取”——主动学习

从教师的角度,总希望千方百计把自己的东西给学生。有的学生不知道该如何接受这些东西;有的学生不论好坏全收;有的会挑挑拣拣,好得留下,重要的收好;等等。但是,一般地,教师最喜欢会主动“索取”的学生。

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何“授鱼”,一般教师想得多一些,如何“授渔”,这是极具挑战的,前面说的“好的学习习惯”就是“扑鱼”的范畴。

“授渔”,有两个方面,一是方法,“好的学习习惯”是方法;另一个是动力,“好奇”,“兴趣”,“上进心”,“对数学价值的认识”,这些都是动力。二者是不可分的,“信心”就体现了二者的联系,学好数学,需要花些力气,碰到难处,要坚持一下,我们的一些硕士或博士学生做论文时,常常碰到一些“坎”,除了我们一起分析讨论之外,我们总会要求“再坚持一下”,这个过程不仅能帮助他们建立自信,也会“逼迫”他们总结出“方法”。很多优秀的教师在这方面是很有办法的。

从学生的角度,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仅要学会“知识”,把别人的变成自己的;也要学“索取知识”,不断得到自己需要的,这两者也是相辅相成。需要思考。例如,在做题时,有的学生有一种很好的习惯,做完总要想一想,对题目作一个评价,是不是好题?给我留下了什么?这些思考使得他们的学习“事半功倍”,这就是他们索取知识的办法。

我们希望把“教和学”结合起来,在这方面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一荣皆荣。教师应该尽力多给学生提供一些提高主动性的机会,帮助学生把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针对不学生生的情况给于不同的建议,让更多学生尽快“入门”。变被动为主动。

(4)独立思考与研讨交流

学习数学,需要独立思考,对于背景、问题、概念、定理、应用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都需要自己思考,让它们自然地留在我们的头脑中,做问题、习题也需要独立完成,即或请教了别人,最后,还是需要自己来完成。

目前,各种不同形式的讨论班(seminar)已经成为研究数学的一种基本的工作模式,在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的教学中,也越来越多地采用讨论班的形式,讨论的形式不同,水平不同,人数不同,但是,基本的形式是一样的,有明确的讨论问题,参加的成员应事先认真思考准备,有主题报告,又充分地讨论交流。

在中小学也可借鉴这种形式,教师和学生一起组织,大家都会受益。

借助网络,搭建专题讨论的平台,已经出现了一批,特别是一些“名师工作室”,采用这样的形式,如果能多一些讨论就更好了。这是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的最大方便,我们应该把技术充分地利用起来。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21
1、上课前要调整好心态,一定不能想,哎,又是数学课,上课时听讲心情就很不好,这样当然学不好!
2、上课时一定要认真听讲,作到耳到、眼到、手到!这个很重要,一定要学会做笔记,上课时如果老师讲的快,一定静下心来听,不要记,下课时再整理到笔记本上!保持高效率!
3、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别人谈论最讨厌的课时,你要告诉自己,我喜欢数学!
4、保证遇到的每一题都要弄会,弄懂,这个很重要!不会就问,不要不好意思,要学会举一反三!也就是要灵活运用!作的题不要求多,但要精!
5、要有错题集,把平时遇到的好题记下来,错题记下来,并要多看,多思考,不能在同一个地方绊倒!!
总之,学时数学,
不要怕难,不要怕累,不要怕问!
你能在这里问这个问题,说明你非常想把数学学好!相信你会成功的,加油吧!!!
第2个回答  2019-09-29
哥们~~我数学老师也是个恶魔~~想学好数学不难~~上课认真听~~一定要认真听~~课上听到哪些还不懂的马上举手问~~课后的作业要认真完成~~不懂先跟同学讨论了再问老师~~还有~~要学会做人~~以上是我老师教我们的~~至于学会做人嘛就是不要浪费你父母的血汗~~干什么事情都不要对不起父母~~天下谁都会对不起你~~只有你的父母都是为你着想~~还有你只要跟着老师的脚步走~~你还怕老师把你吃了啊
第3个回答  2020-01-06
学好数学是能力的培养:
一、数学运算
运算是学好数学的基本功。初中阶段是培养数学运算能力的黄金时期,初中代数的主要内容都和运算有关,如有理数的运算、整式的运算、因式分解、分式的运算、根式的运算和解方程。初中运算能力不过关,会直接影响高中数学的学习。在面对复杂运算的时候,常常要注意以下两点:①情绪稳定,算理明确,过程合理,速度均匀,结果准确;②要自信,争取一次做对;慢一点,想清楚再写;少心算,少跳步,草稿纸上也要写清楚。
二、数学基础知识
理解和记忆数学基础知识是学好数学的前提。理解就是用自己的话去解释事物的意义,同一个数学概念,在不同学生的头脑中存在的形态是不一样的。所以理解是个体对外部或内部信息进行主动的再加工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理解的标准是“准确”、“简单”和“全面”。“准确”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简单”就是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全面”则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不重不漏。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和表述;二是知识的引申及其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法。
记忆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借助关键词或提示语尝试回忆的方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记忆方法,比如,看到“抛物线”三个字,你就会想到:抛物线的定义是什么?标准方程是什么?抛物线有几个方面的性质?关于抛物线有哪些典型的数学问题?不妨先写下所想到的内容,再去查找、对照,这样印象就会更加深刻。另外,在数学学习中,要把记忆和推理紧密结合起来,比如在三角函数一章中,所有的公式都是以三角函数定义和加法定理为基础的,如果能在记忆公式的同时,掌握推导公式的方法,就能有效地防止遗忘。
三、数学解题
学数学没有捷径可走,保证做题的数量和质量是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保证数量就是①选准一本与教材同步的辅导书或练习册。②做完一节的全部练习后,对照答案进行批改。千万别做一道对一道的答案,因为这样会造成思维中断和对答案的依赖心理;先易后难,遇到不会的题一定要先跳过去,以平稳的速度过一遍所有题目,先彻底解决会做的题;不会的题过多时,千万别急躁、泄气,其实你认为困难的题,对其他人来讲也是如此,只不过需要点时间和耐心;对于例题,有两种处理方式:“先做后看”与“先看后测”。③选择有思考价值的题,与同学、老师交流,并把心得记在自习本上。④每天保证1小时左右的练习时间。
保证质量就是①题不在多,而在于精,学会“解剖麻雀”。充分理解题意,注意对整个问题的转译,深化对题中某个条件的认识;看看与哪些数学基础知识相联系,有没有出现一些新的功能或用途?再现思维活动经过,分析想法的产生及错因的由来,要求用口语化的语言真实地叙述自己的做题经过和感想,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以便挖掘出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法;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元归一。②落实:不仅要落实思维过程,而且要落实解答过程。③复习:“温故而知新”,把一些比较“经典”的题重做几遍,把做错的题当作一面“镜子”进行自我反思,也是一种高效率的、针对性较强的学习方法。
四、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与哲学思想的融合是学好数学的高层次要求。比如,数学思维方法都不是单独存在的,都有其对立面,并且两者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相互转换、相互补充,如直觉与逻辑,发散与定向、宏观与微观、顺向与逆向等等,如果我们能够在一种方法受阻的情况下自觉地转向与其对立的另一种方法,或许就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比如,在一些数列问题中,求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的方法,除了演绎推理外,还可用归纳推理。应该说,领悟数学思维中的哲学思想和在哲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数学思维,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方法。
只要我们重视运算能力的培养,扎扎实实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学会聪明地做题,并且能够站到哲学的高度去反思自己的数学思维活动,就一定能把数学学好。
第4个回答  2019-08-11
每晚睡觉之前把老师上课讲过的题目象放电影一样过一遍,不会的马上起来思考,实在想不出来第二天一定要记得问老师。题目不用做太多,有一本错题集很必要。初中数学超简单,一通百通。我中考数学就考了满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