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论语中蕴含的文学观点

简述论语中蕴含的文学观点

第1个回答  2017-04-27
宋朝开国宰相赵普说过一句话:“半部《论语》治天下。”现在看来未免言过其实,但是,在中国文化史上《论语》确实是最重要的一部书。所谓“千里滔滔水,源自滥觞时”,它是许多中国文化传统的源头,所以有人说认识中国文化传统须从儒家开始,而认识儒家则须从孔子开始,认识孔子则必须从《论语》开始,而要在透彻地了解《论语》的思想的同时,仔细琢磨它的文学手法的自觉运用,我们会对它流传千载而仍有无穷魅力的经典地位更为信服。

一、言简意赅、隽永有味的语言

《论语》是记录孔子与弟子的言行、阐释深刻义理的一部书,它以当时明白晓畅的口语为主,同时吸收了书面语典雅洗练的长处,形成了言简意赅、隽永有味的独特艺术风貌,是语录体的典范之作。在先秦诸子中除了老子的《道德经》可与之媲美,其他优秀的先秦诸子著作或是短小完整的说理文、或是长篇大论,都不像《论语》那样三言五语便讲述一个深刻的道理。后人受其影响,也有不少语录体著作,较为著名的有朱熹的《朱子语类》、王阳明的《传习录》,但文学价值远不能与《论语》相比。因此《论语》中出现的许多含义深刻、令人回味的格言、成语,千百年来为人争相传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篇》“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篇》)“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阳货篇》)还有很多如吾日三省吾身、既往不咎、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后生可畏、举一反三、任重而道远、欲速则不达、过犹不及、祸起萧墙、既来之则安之等不一一列举,语言简练却发人深省。

二、表现的形象化

形象化是文学的精髓,《论语》善于运用具体的意象表现深刻的道理,阐释得明白、生动,甚至富有诗意。如孔子批评宰予大白天睡大觉“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公冶长》),因为宰予之前曾信誓旦旦要努力学习,因此孔子又说“始吾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孔子用朽木和粪土之墙来说明人的不可救药,用宰予的行为教育学生不能轻信他人的表白还要看他的行为。当子贡询问孔子有一块美玉是保存起来还是卖了,孔子说:“沽之哉!沽之哉!吾待贾者也!”一语双关,把自己比做待价而沽的美玉。有些形象化的表达还非常富有诗意,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用河水的川流不息来象征光阴的流逝,意味深长。“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用松柏来赞颂人的不屈精神,给后世文人无穷的创作灵感。

三、丰富的感情色彩

文学作品之所以能感动人,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的情感力量。《论语》是记言的语录,谈的又都是做人、治学、治国的大道理,却不是干巴巴的说教,因为人物的语言总带有丰富的感情色彩。《先进》篇中有几章写孔子与颜回的感情,非常感人。孔子喜爱自己的弟子颜回,把他当作自己的知音,自己的道德学问的传人,他曾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不幸早逝,孔子伤心欲绝,顿足捶胸地说:“噫!天丧予!天丧予!”弟子担心他哭坏了身子,劝他节哀,他说:“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这种表达深厚感情的语言比比皆是。孔子领着弟子周游列国,在匡地被围困的时候,颜回走丢了,最后好不容易才逃出来,孔子见到颜回,又惊又喜,说:“吾以女为死矣。”(回)曰:“子在,回何敢死!”两位夫子的言语中传达着热烈而深挚的感情。颜回深知老师对自己的钟爱、器重,自己死了,老师不知会怎样地悲痛,因此逃难时他一心要回到老师身边,见到老师才会说出这样的话。但是颜回还是死在了孔子的前面,第二年孔子的另一个得意弟子子路也死了,孔子经受不住打击,一病不起,没过多久就去世了。阅读这些对话,我们又怎能不为这其中包含的深深的师生之情所打动呢?这就是《论语》所蕴涵的动人的文学力量。所谓“发之于心,形之于言”,孔子也有发怒的时候,《八佾》篇记载季氏越礼使用八佾之舞,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愤激之情,溢于言表。情之所至,甚至口不择言,孔子对殉葬的陋习极为憎恨,当时有人用人形陶俑陪葬,孔子大骂“始作俑者,其无后乎?”遭到了孔子断子绝孙的诅咒。子贡问,今之从政者何如,孔子说,“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子路》)“斗筲”是一种小的盛饭筐,不屑的语言批评了当政者的心胸狭隘和无能。有爱有恨,有喜有忧,嬉笑怒骂,《论语》表现了丰富的感情色彩。

四、个性化的语言,鲜明的人物形象

《论语》以记言为主,虽然简短,却能充分体现人物个性,所以《论语》的人物形象很鲜明。孔子本人和蔼可亲的神态、诲人不倦的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精神都随其言谈而呼之欲出。孔门的几大弟子,语言各是一种风格,颜回的虚心虔诚、子贡的智慧巧妙、子路的莽撞冒失,无不与其精神气质相合。子贡在孔门弟子中智商很高,是一个明白事理、迎合实际的人,他当过官,不肯过穷日子,投机做生意发过财,赚过很多钱,但是孔子说他达不到仁的境界,《八佾》篇记载子贡可惜告朔祭礼上作牺牲的羊,觉得浪费,孔子就讽刺他说,你爱惜羊,我更爱惜礼。在孔门弟子中,子路的个性最为鲜明,他爱憎分明、豪爽成性,做事风风火火、说话冒冒失失,多次顶撞孔子,《子路》篇记载,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如果卫国请孔子出来当政,孔子将从何入手,孔子说:“为政,必先正名也。”子路听了,放肆大笑说:“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气得孔子大骂子路粗野:“野哉由也!君子于其不知,盖阙如也!”子路就是这样心无成府、口无遮拦之人,因此总受到老师的呵责。还有一次,孔子称赞颜回:“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乎!”,子路听了很吃醋,质问孔子:“子行三军,则谁与?”(《子罕》)子路有勇力,又有军事才能,是以以此骄傲,于是又遭到了老师的一顿批评。子路就是这样,直来直去,心里藏不住东西。他还是个大方侠义之人,他曾说:“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公冶长》)孔子深知子路的脾气,出于对学生的爱护,总是抓住一切机会教育他,子路虽然经常顶撞老师,却打内心尊敬老师。子路的顶撞和孔子的批评,为《论语》增加了很多趣味。
圣人孔子并不是道貌岸然、冷酷地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样子,他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是“最近人情,恭而安,威而不猛”的,除此之外,在《论语》中我们还看出了他的幽默、亲切、率真甚至是任性的一面。孔子对门人说的话,很多是燕居闲适的话,老实话,率真话,不打算对外人说的话,脱口而出的话,甚至破口骂人的话。《子罕》中子贡说:“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收藏起来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买掉呢?”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幽默的回答表达了希望贤君能用他。有一次,他要出去做事说:“我难道是一只匏瓜么,怎能只挂在那里而不给人吃呢?”(《季氏》)当时有人认为孔子虽然很伟大、很博学,但没有什么可以成名的专长,孔子说:“我专做什么呢?做驾车的么?做射箭的么?那么我从事驾车好了。”(《子罕》)孔子也善巧言生风:“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固不知如之何他已矣。”《宪问》记公明贾与孔子谈论公叔文子的为人,公明贾说公叔文子总是在最适当的时候说话,真正快乐的时候欢笑,符合礼仪的时候才索取。孔子听后,将信将疑,觉得公叔文太伟大,又有些怀疑他是否真的能做到,于是冲口而出:“其然,岂其然乎?”毫不掩饰他的想法,当子路误认为他作了什么不正当的事时,他那对天发誓的样子:“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连说两遍,急于表明心迹,圣人的率真尽显无疑。《阳货》中说有一个叫孺悲的人去看孔子,孔子不愿见他,便让学生回话,说自己不舒服,不便见客。可就在学生转告孺悲的时候,孔子又是弹琴又是唱歌,这是孔子深恶痛绝乡愿的表示,孔子还曾经在极端气愤时大骂原壤:“老而不死,是为贼。”(《宪问》)这是对原壤一人而发的,有恨铁不成钢的意思。这些话语都表现出了孔子幽默率真甚至是任性而为的一面。

五、情趣盎然的场景感

《阳货》第一章写孔子千方百计地躲避阳货,却偏偏狭路相逢,两个人的谈话也很性格化,文字不长但将阳货的盛气凌人、挖苦打击,孔子的尴尬无奈,都刻画得淋漓尽致,密切联系周围的环境气氛,写得很戏剧化。《微子》写楚狂接舆的高歌,对孔子的赞扬和劝告,使孔子非常感动,欲上前攀谈,他却一路小跑的走掉了。这段文字为我们刻画了一个隐士的飘逸形象,也给我们留下了回味咀嚼的余地。《先进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是为历代读者所喜爱的美文,写孔子与四个弟子畅谈人生理想,子路、冉有、公西华其言辞都能充分体现个性,而曾皙的形象描绘得最有情趣,三位同门侃侃而谈时,他始终在弹琴,轮到老师点将了,只见他随手一挥,“鼓瑟稀,铿尔,舍瑟而作”充分展现了洒脱不羁的个性,而对美好蓝图的描绘,更是生机盎然,如一幅水墨画,令人悠然神往,以至于老师一声长叹:“吾与点也”,更是令人回味无穷。《论语》中很多这样的文字,一个个不很完整的小故事,一个个写人记言的小片段,都写得情趣盎然,耐人寻味,可以当作笔记小说来读。
最后,借助林坚在《〈论语〉的文学趣味性初探》中所说:“讲学语与文学趣味性的高度融合……常常借助于口语化、形象化的文学语言所造成的理趣、情趣和谐趣,使得行文风趣自然、生动含蓄,读来毫无枯燥、晦涩之感,在平易近人、娓娓动人的谈话中,领略了旨趣甚至是深奥的哲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