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担心孩子没朋友,担心孩子性格不好,担心孩子吃内向性格的亏,都是由于对内向性格的不了解和不接受导致的。
2.内向和外向的一个根本区别不在于是否愿意跟人相处,而在于对陌生刺激的反应。内向并不意味着不合群,并不意味着不喜欢交朋友,也并不意味着不善交际,不会说话;内向只是意味着,不喜欢过多的刺激,对陌生刺激会保持更警觉的态度而已。
3.从一出生,不同的宝宝就有不同的性情和表现。有的宝宝在周围环境出现一些稍微显著的刺激,比如明亮的光线、大一点的噪音、异样的气味时就会反应剧烈,或者大哭,或者抓紧妈妈;而有的宝宝则对这些刺激淡然处之,甚至他们会寻找各种新鲜刺激,比如要求去到不同的地方。
4.不同反应的根本原因,是人们的大脑神经系统天生构造不一样,从而让大脑会对外界的刺激产生不同程度的警觉。比如,研究发现,陌生面孔会让不同人的大脑产生强度不等的反应,从而让人产生不同的感受,比如心跳是否会加速。这种反应会从孩童时期一直保持到成人。警觉度高的宝宝就更容易成为内向的人;警觉度低的宝宝更容易成为外向的人。
5.内向的人不喜欢过多的刺激,对陌生刺激保持警觉,这使他们更善于观察、更喜欢独立学习和思考、在做决定时更慎重。这些都非常有利于学习和创造力。有研究发现,那些创造力更强的人往往在与人交往中显得偏内向,这些人不热衷过多社交,并不是因为缺少社交技能,而是因为他们更愿意利用独处的时间全神贯注地完成自己喜欢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当学业越来越繁重、复杂的时候,内向性格的孩子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更有毅力。
6.内向的人有更多的机会和兴趣探究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像外向的人那样对外界世界抱有更大的兴趣。这让内向的人不太喜欢陌生人之间的闲聊,而更喜欢探讨内心感受和想法的深度交流。所以,内向的人没有外向的人那么健谈,并不是因为不善言词,而是兴趣不在于此。同时,内向的人虽然不那么健谈,但他们更善于倾听。
7.内向和外向一样,如果被自己接受就能给人以自信,如果不被接受就会让人不自信。内向的孩子不是因为不自信才内向,而是孩子以为内向不好,认为内向不被父母接受才不自信。
8.不自信的孩子是很难去主动交朋友的。父母千万不要鼓励孩子模仿人群中的外向同龄人,或者在孩子面前表扬这样的孩子,告诉孩子要更外向一些。
9.要知道,内向的孩子也有足够多的机会找到朋友。沉稳、体贴、仔细、善于观察等的风格,也完全可以吸引他人。
10.带孩子去跟符合内向孩子性格特点的活动和环境。这些活动和环境会鼓励孩子一起做事,而不只是言语交流,比如,读书会、手工会、兴趣小组等。在这些活动中,孩子能有更多机会遇到相似的人,有更多建立在共同兴趣的话题。在这里,交朋友不一定从闲聊或主动介绍自己开始,而是从相互的观察、认可、兴趣相似、深度交流开始,而这些正是内向孩子的长处。
11.父母要发挥榜样的作用,给孩子示范更多的社交技能,比如,如何跟朋友相处,如何主动跟别人交流等,帮助孩子认识到,一定程度上得更主动社会交往会让他们拥有更多的资源完成他们的目标,也让他们相信,人拥有无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