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11-02-27
说老惭愧,如果不是这次比赛,我都不会记起这位已故作家:冰心!但对于她的文章(其实我知道也就只有这篇)我还是有点印象的。当时会选择《寄小读者》的原因,有很大原因是受它的标题影响。“小读者”,看上去的第一印象可能都是:这是一本给小学生看的儿童读物。这是当然的。但因此就认为它没有值得中学生研究的地方的话,那就是错误的观点了。现在的社会里,五花八门,不同类型的书籍如日俱增。我们难免会被弄得头昏脑涨。这时如果能看一本简单且不乏味的小读本,为自己的脑袋带来短暂的休息,无疑是一件百利而无一害的事。而且,上面已经说了,这本儿童读物,并不只是写给儿童看的。《寄小读者》的原身是冰心前辈在美国留学时(1923~1926)以通讯散文的形式写的二十九封给小读者的信。内容主要都是她的所见所闻和对事情的心理描写。在文笔方面不知道是时代不同还是自己才疏学浅,我总觉得有部分词语的连贯性有点问题。但无论怎么说,前辈的文学水平真的令我叹为观止:没有夸张的修辞手法,没有需要特别理解的词语。前辈只是用简单普遍的词语再经过自己独特的写作方式,就能把画面的影像和内心的激动表达出来,即使不能做到百分之一百,“小读者”都已能幻想到前辈的意思。现在有很多作家的文学水平都是很高的,但他们总是在描写里使用过分和过多华丽的词语,这样一来不但令字句里充积太多“水分”,也会使很多读者产生厌烦,原来想表达的意思早已荡然无存。如果文章的对应年龄是小学生,那问题就更明显了。在思想方面,虽然我还未有完全读完整本书,但我和很多读过前辈文章的人一样都能感觉到同样的东西:爱!对家人的爱,对景物的爱,对孩子的爱,对末来的爱。。。。无一不是歌颂和赞美的。在《寄小读者》主要说明的都是童心,借以表达人的心灵美,这就是前辈对孩子的爱的表现。保护一颗颗纯真的童心,前辈再次提醒了我。也许前辈也知道这是不可能全部顾及的,但她还是在努力着。如果你明白,就行动吧!
第2个回答 2011-03-01
说老惭愧,如果不是这次比赛,我都不会记起这位已故作家:冰心!但对于她的文章(其实我知道也就只有这篇)我还是有点印象的。当时会选择《寄小读者》的原因,有很大原因是受它的标题影响。“小读者”,看上去的第一印象可能都是:这是一本给小学生看的儿童读物。这是当然的。但因此就认为它没有值得中学生研究的地方的话,那就是错误的观点了。现在的社会里,五花八门,不同类型的书籍如日俱增。我们难免会被弄得头昏脑涨。这时如果能看一本简单且不乏味的小读本,为自己的脑袋带来短暂的休息,无疑是一件百利而无一害的事。而且,上面已经说了,这本儿童读物,并不只是写给儿童看的。《寄小读者》的原身是冰心前辈在美国留学时(1923~1926)以通讯散文的形式写的二十九封给小读者的信。内容主要都是她的所见所闻和对事情的心理描写。在文笔方面不知道是时代不同还是自己才疏学浅,我总觉得有部分词语的连贯性有点问题。但无论怎么说,前辈的文学水平真的令我叹为观止:没有夸张的修辞手法,没有需要特别理解的词语。前辈只是用简单普遍的词语再经过自己独特的写作方式,就能把画面的影像和内心的激动表达出来,即使不能做到百分之一百,“小读者”都已能幻想到前辈的意思。现在有很多作家的文学水平都是很高的,但他们总是在描写里使用过分和过多华丽的词语,这样一来不但令字句里充积太多“水分”,也会使很多读者产生厌烦,原来想表达的意思早已荡然无存。如果文章的对应年龄是小学生,那问题就更明显了。在思想方面,虽然我还未有完全读完整本书,但我和很多读过前辈文章的人一样都能感觉到同样的东西:爱!对家人的爱,对景物的爱,对孩子的爱,对末来的爱。。。。无一不是歌颂和赞美的。在《寄小读者》主要说明的都是童心,借以表达人的心灵美,这就是前辈对孩子的爱的表现。保护一颗颗纯真的童心,前辈再次提《寄小读者》读书笔记
在这个暑假里我看了冰心的《寄小读者》。冰心生于1900年,死于1999年。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1913年随父迁居北京,1918年升入女子大学理预科。“五四”运动的爆发,冰心全身心的投入时代朝流,于1919年8月在《晨报》上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后者第一次使用了“冰心”这个笔名之后发表了许多“问题小说”。并由《繁星》,《春水》推动了新诗初期“小诗”写作潮流。
与小说和诗相比较,冰心在艺术上取得最大成功的,还是她的散文。1923至1926年,作者留学美国期间,用主要精力写作的《寄小读者》,注定了他在现代散文中的地位。1923年,冰心以优异的成绩取得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的尊基之作。
假如文学的创作,是由不可抑的灵感,则我的之中只有这一本最自由,最不思索的了。
这本书的对象,是冰心挚爱恩慈的母亲。她曾在书中说过:“我无话可说,人生就是人生!母亲付与了我以灵魂和肉体,我就以我的灵肉来探索人生。她体验的母爱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她的爱,是排除一切,指拭一切,层层的抛开我前后左右所有蒙罩,使我成为今我的元素,而直接来爱我的自身。”
诚挚缠绵的爱国情思,是交织与《寄小读者》中的一脉红线。出国前,作者有感于祖国现实的混乱,对当时“大人们”很喜欢操纵“开炮打仗”十分气愤(通讯六);出国途中,他眼见日本侵华罪证做贼“中日战争纪念品”,陈列展览与日本东京时,不禁热血“如泉怒沸”(《通讯十八》);当她踏上大西洋彼岸,面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她并没有忘情礼赞“新大陆”,赞美的却是“国内一片苍古庄严,虽然有的只是剥落的宫殿,却够令人起一种‘仰首欲攀低手拜’之思,可爱可敬的五千年的故国呵!”(《通讯十六》)这些,是多么可贵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啊!在通讯八、通讯十四、通讯十八等都表现了冰心对祖国的依恋之情,表现了她爱国的高贵情操。
年来笔下消沉多了,然而冰心觉得那抒写的情绪,总是不绝如缕,乙乙欲抽——一九二四年的春天,在沙穰青山的病榻上,背倚着楼栏凝望:正是山雨欲来的时候,湿风四起,风片中夹带着新草的浓香:黑风飞聚,压盖的楼前的层上叠嶂,浮起了艳艳的绿光:天容如墨,而如墨的云隙中,万缕霞光,灿穿四射,影满大地!冰心在预觉着这场风雨后芳馨浓郁的春光!
世上的一切事物,只是百千万面大大小小的镜子,重叠对照,反射又反射;于是世上有了这许多璀璨辉煌,虹影般的光彩。没有蒲公英,显不出雏菊,没有平凡,显不出超绝。而且不能因为大家都爱雏菊,世上便消灭了蒲公英;不能因为大家都敬礼超人,世上便消灭了庸碌。即使这一切都能因着世人的爱憎而生灭,只恐到了满山谷都是菊花和超人的时候,菊花的价值,反不如蒲公英,超人的价值,反不及庸碌了。 郁达夫曾说:“冰心女士散文的清丽,文字的典雅,思想的纯洁,在中国还好算是独一无二的作家了。”冰心的散文在艺术上的成就是突出的,感情细腻澄澈,风格柔丽清爽、飘逸和谐,语言上则是在白话中糅进文言和西语,形成了一种清丽、委婉细腻的诗话的语言风格,表现了作者很高的文学修养。 醒了我。也许前辈也知道这是不可能全部顾及的,但她还是在努力着。如果你明白,就行动吧!
第3个回答 2011-02-27
《寄小读者》读书笔记
在这个暑假里我看了冰心的《寄小读者》。冰心生于1900年,死于1999年。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1913年随父迁居北京,1918年升入女子大学理预科。“五四”运动的爆发,冰心全身心的投入时代朝流,于1919年8月在《晨报》上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后者第一次使用了“冰心”这个笔名之后发表了许多“问题小说”。并由《繁星》,《春水》推动了新诗初期“小诗”写作潮流。
与小说和诗相比较,冰心在艺术上取得最大成功的,还是她的散文。1923至1926年,作者留学美国期间,用主要精力写作的《寄小读者》,注定了他在现代散文中的地位。1923年,冰心以优异的成绩取得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的尊基之作。
假如文学的创作,是由不可抑的灵感,则我的之中只有这一本最自由,最不思索的了。
这本书的对象,是冰心挚爱恩慈的母亲。她曾在书中说过:“我无话可说,人生就是人生!母亲付与了我以灵魂和肉体,我就以我的灵肉来探索人生。她体验的母爱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她的爱,是排除一切,指拭一切,层层的抛开我前后左右所有蒙罩,使我成为今我的元素,而直接来爱我的自身。”
诚挚缠绵的爱国情思,是交织与《寄小读者》中的一脉红线。出国前,作者有感于祖国现实的混乱,对当时“大人们”很喜欢操纵“开炮打仗”十分气愤(通讯六);出国途中,他眼见日本侵华罪证做贼“中日战争纪念品”,陈列展览与日本东京时,不禁热血“如泉怒沸”(《通讯十八》);当她踏上大西洋彼岸,面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她并没有忘情礼赞“新大陆”,赞美的却是“国内一片苍古庄严,虽然有的只是剥落的宫殿,却够令人起一种‘仰首欲攀低手拜’之思,可爱可敬的五千年的故国呵!”(《通讯十六》)这些,是多么可贵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啊!在通讯八、通讯十四、通讯十八等都表现了冰心对祖国的依恋之情,表现了她爱国的高贵情操。
年来笔下消沉多了,然而冰心觉得那抒写的情绪,总是不绝如缕,乙乙欲抽——一九二四年的春天,在沙穰青山的病榻上,背倚着楼栏凝望:正是山雨欲来的时候,湿风四起,风片中夹带着新草的浓香:黑风飞聚,压盖的楼前的层上叠嶂,浮起了艳艳的绿光:天容如墨,而如墨的云隙中,万缕霞光,灿穿四射,影满大地!冰心在预觉着这场风雨后芳馨浓郁的春光!
世上的一切事物,只是百千万面大大小小的镜子,重叠对照,反射又反射;于是世上有了这许多璀璨辉煌,虹影般的光彩。没有蒲公英,显不出雏菊,没有平凡,显不出超绝。而且不能因为大家都爱雏菊,世上便消灭了蒲公英;不能因为大家都敬礼超人,世上便消灭了庸碌。即使这一切都能因着世人的爱憎而生灭,只恐到了满山谷都是菊花和超人的时候,菊花的价值,反不如蒲公英,超人的价值,反不及庸碌了。 郁达夫曾说:“冰心女士散文的清丽,文字的典雅,思想的纯洁,在中国还好算是独一无二的作家了。”冰心的散文在艺术上的成就是突出的,感情细腻澄澈,风格柔丽清爽、飘逸和谐,语言上则是在白话中糅进文言和西语,形成了一种清丽、委婉细腻的诗话的语言风格,表现了作者很高的文学修养。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3-02-26
《寄小读者》读书笔记
在这个暑假里我看了冰心的《寄小读者》。冰心生于1900年,死于1999年。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1913年随父迁居北京,1918年升入女子大学理预科。“五四”运动的爆发,冰心全身心的投入时代朝流,于1919年8月在《晨报》上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后者第一次使用了“冰心”这个笔名之后发表了许多“问题小说”。并由《繁星》,《春水》推动了新诗初期“小诗”写作潮流。
与小说和诗相比较,冰心在艺术上取得最大成功的,还是她的散文。1923至1926年,作者留学美国期间,用主要精力写作的《寄小读者》,注定了他在现代散文中的地位。1923年,冰心以优异的成绩取得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的尊基之作。
假如文学的创作,是由不可抑的灵感,则我的之中只有这一本最自由,最不思索的了。
这本书的对象,是冰心挚爱恩慈的母亲。她曾在书中说过:“我无话可说,人生就是人生!母亲付与了我以灵魂和肉体,我就以我的灵肉来探索人生。她体验的母爱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她的爱,是排除一切,指拭一切,层层的抛开我前后左右所有蒙罩,使我成为今我的元素,而直接来爱我的自身。”
诚挚缠绵的爱国情思,是交织与《寄小读者》中的一脉红线。出国前,作者有感于祖国现实的混乱,对当时“大人们”很喜欢操纵“开炮打仗”十分气愤(通讯六);出国途中,他眼见日本侵华罪证做贼“中日战争纪念品”,陈列展览与日本东京时,不禁热血“如泉怒沸”(《通讯十八》);当她踏上大西洋彼岸,面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她并没有忘情礼赞“新大陆”,赞美的却是“国内一片苍古庄严,虽然有的只是剥落的宫殿,却够令人起一种‘仰首欲攀低手拜’之思,可爱可敬的五千年的故国呵!”(《通讯十六》)这些,是多么可贵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啊!在通讯八、通讯十四、通讯十八等都表现了冰心对祖国的依恋之情,表现了她爱国的高贵情操。
年来笔下消沉多了,然而冰心觉得那抒写的情绪,总是不绝如缕,乙乙欲抽——一九二四年的春天,在沙穰青山的病榻上,背倚着楼栏凝望:正是山雨欲来的时候,湿风四起,风片中夹带着新草的浓香:黑风飞聚,压盖的楼前的层上叠嶂,浮起了艳艳的绿光:天容如墨,而如墨的云隙中,万缕霞光,灿穿四射,影满大地!冰心在预觉着这场风雨后芳馨浓郁的春光!
世上的一切事物,只是百千万面大大小小的镜子,重叠对照,反射又反射;于是世上有了这许多璀璨辉煌,虹影般的光彩。没有蒲公英,显不出雏菊,没有平凡,显不出超绝。而且不能因为大家都爱雏菊,世上便消灭了蒲公英;不能因为大家都敬礼超人,世上便消灭了庸碌。即使这一切都能因着世人的爱憎而生灭,只恐到了满山谷都是菊花和超人的时候,菊花的价值,反不如蒲公英,超人的价值,反不及庸碌了。 郁达夫曾说:“冰心女士散文的清丽,文字的典雅,思想的纯洁,在中国还好算是独一无二的作家了。”冰心的散文在艺术上的成就是突出的,感情细腻澄澈,风格柔丽清爽、飘逸和谐,语言上则是在白话中糅进文言和西语,形成了一种清丽、委婉细腻的诗话的语言风格,表现了作者很高的文学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