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6
1881年9月25日这一天,在江南绍兴城内一座周姓南知子里,鲁迅出生了。清政府正走向没落,一个风雨飘摇的王朝开始急剧地走向灭亡。祖父周介孚时任北京内阁中书,是一个标准的京官。周家的祖坟确实有德行,后来的鲁迅能够有幸成为中华民国教育部一个小官员,与这不无关系。祖父是京官,周家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就是祖父不从北京汇一文钱回来,日常生计总是绰绰有余,足以将贫困从他身边赶得远远的。鲁迅出生在这样一个大家族,确实是幸运的。周家上下弥漫着书香人家的气氛,鲁迅家中有两只大书箱,从《十三经注疏》和《四史》,到《王阳明全集》和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从《古文析义》和《唐诗叩弹集》,到科举专用的《经策统纂》,甚至《三国演义》和《封神榜》那样的小说,都挤挤地堆在其中,不但自己家里有书,众多亲戚本家中,不少人也藏书甚丰,而且不单是那些枯燥难懂的正经书,更有许多使小孩子非常喜欢的好玩的书,从画着插图的《花镜》,到描写少男少女的《红楼梦》,几乎什么都有。鲁迅的童年甚至是我们现在孩子都无法比拟的。 幼年的鲁迅会是可爱的,是幸福的。他长得健壮,圆圆的脸,眉清目秀,用绍兴话来说,长得很“体面”,事实上,直到后来从日本回家完婚,他都被家乡人看作是一位漂亮人物。用现在的话说是位“帅哥”。童年的他性格活泼,机伶,自然也就调皮。他的曾祖母戴氏,平常不苟言笑,总是一本正经地端坐在门口一张硬梆梆的太师椅上,让人觉得不大好接近。鲁迅却偏偏要去逗她,故意从地面前走过,假装跌跟头倒在地上,引得老大太惊叫:“阿呀,阿宝,衣裳弄脏了呀……过一会儿又从她面前走过,又假装跌,要引她再作那样的惊呼。 “三味书屋”是当时绍兴最严厉的书房,其实鲁迅是不愿意到那里读书的,不过最大的收获是,鲁迅在“三味书屋”画了不少画,可以说度过了他最浪漫的一段时光。记得有一项必修课,叫作“对裸”,大意是老师出一句词语,让学生按照词义和平仄,选相对的两字来回答。鲁迅的对课成绩多次得到塾师寿镜吾先生的称赞。一回,一位姓高的同学偷看了寿先生的对课题目,是“独角兽”,就悄悄地来问他:“你说我对什么好?”鲁迅说:“你对‘四眼狗’好了。”那个同学上课时竟真以“四眼狗”回答寿先生,寿先生是近视眼,正戴着眼镜,听了自然大怒,把那同学狠狠地骂了一顿,再看鲁迅,却在一旁用书遮着脸,憋不住要“咕咕”地笑出声来。还有一次,也是听到一个传闻,说有位姓贺的武秀才,经常在家门口打骂过路的小学生,鲁迅们便相约着埋伏在那人的家门口,预备揍他一顿。他们都还是小孩子,那姓贺的却是武秀才,为了保证必胜,鲁迅特地取了祖父的一腰刀,藏在大褂底下带去,幸亏那武秀才听到风声,不愿意来和小孩子们惹麻烦,否则,我相信鲁迅一定会拔出那柄刀,给那武秀才尝尝厉害的。他七八岁的时候,常听到大人讲话夹着“卖X ”的话,他非常好奇,这X 怎么个卖法?于是他依照对自己的观察,大胆地想象起来:画了一长串状如香蕉的东西,吊成一串,旁边画一杆秤,这就算是在“卖”了。 当然最让鲁迅怀念是和二弟周作人的一段时光。那时候他和二弟周作人每天都要在晚上睡觉前躺在床上聊天,将白天看来的神怪故事编成童话,什么有一座仙山,山上有大象一般的巨蚁,有天然的亭台楼阁,仙人在其中炼玉补骨肉,甚至可以起死回生……一夜连一夜,讲得那么起劲,许多细节都一再复述,两个在黑夜中躺着的孩子,真是完全沉浸入幻想的童话世界里了。一个人的天赋当中,最可贵的就是幻想的激情,人的爱心,人对诗意的敏感,甚至整个的青春活力,都是和这种激情融合在一起的,从另一面看,社会对人性的压抑,也首先是从剥夺他做梦的心境开始,什么时候你发现自己再也没有幻想,再也不做自日梦了,什么时候你也就完全被社会挤扁了。鲁迅向周作人作这种夜谈的时候,已经十三四岁,可能那是他和周作人人生最浪漫的时候,童年的夜空下,两个无忧无虑的孩子,相拥在温暖的被窝里,做着甜蜜的梦。这和鲁迅后来的人生大大不同,看来人生确实是充满了变数。 童年时代,鲁迅常跟母亲住到绍兴乡下安桥头外婆家里,后来又到皇甫庄大舅父家里寄居。安桥头、黄甫庄都在绍兴昌安门外水乡,宽狭纵横的河流静静地流过村边。鲁迅喜欢到乡下去,他把那里看作是自由的天地,崭新的世界。因为在这里不仅可以免读深奥难懂的《四书》、《五经》,还可以同农民的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一起,到密如蛛网的河上去划船、捉鱼、钓虾,去欣赏带着点点渔火的水上夜景,或者到岸上去放鹅、牧牛、摘罗汉豆,呼吸清新的空气…… 每逢村子里演社戏的时候,鲁迅就和小伙伴们一起摇船儿来到半个在岸上、半个在湖里的戏台前面,看武功演员翻筋斗。有时,他还和农民的孩子一起学演戏、扮小鬼。他们在脸上涂上几笔彩画,手握一杆杆钢叉跃上台去,愉快地玩耍着。农村,对少年时代的鲁迅是很有吸引力的。在这片自由的天地里,鲁迅不仅学到了许多社会知识和生产知识,还和农民家的小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逐渐了解了农民勤劳、质朴的性格,同时也看到了旧社会阶段压迫、阶级剥削的血淋淋的事实。鲁迅和农民的孩子常念诵的一首渔歌中,就有这样的悲惨的句子:“一日七升,一日八升,两日勿落(两天不下河打渔),饿得发白;一日七升,一日八升,两日勿落,要哭出声。”这些对鲁迅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鲁迅知道农民“是毕生受着压迫的,很多苦痛,和花鸟并不一样”。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9-13
鲁迅的童年生活很艰苦。
鲁迅童年时,家道中落,爷爷蒙受冤屈,父亲患病。且鲁迅是家中长子,他便担起生活重任。童年的生活经历对鲁迅成长有很大影响。童年的艰苦生活使得鲁迅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鲁迅是长子,所以自童年便知谋生的艰难。
鲁迅在磨练中变得更加克制自己,鲁迅小时候亲身经历许多,父亲患病,他常常替父亲抓药,耽误很多时间,导致上学迟到。鲁迅在书桌上刻了一个早字,使得他更加克制自己,很少迟到。
鲁迅变得十分冷静和富有同情心,鲁迅原生活在显赫家族,后来变得衰落困苦。这不仅使鲁迅变得很坚强,也使他感受世态炎凉,养成了爱憎分明的性格。他过早体会生活的艰辛,鲁迅生活一直简朴,他从不铺张浪费,也和这有关。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4-04-30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看出
鲁迅先生追怀着置身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那一份温馨,把一些极为平常的生活加以升华,其中分明深含着童年时代鲁迅心目中的情趣向往.百草园里有着绚丽多彩的自然风物,菜畦是碧绿的,石井栏是光滑的,皂荚树高大,桑堪紫红,何首乌根牵连不断,履盆子又酸又甜。百草园里还有惹人注目的鸣禽飞虫,夏蝉在树叶里长吟,黄蜂娇憨地伏在菜花上,轻捷的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云雀何等地轻灵自由,少年鲁迅何等地羡慕陶醉。“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高墙之内的四角天空下,少年鲁迅就是这样的充满童趣,天真纯朴。
童年生活的核心是教育,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教盲都极具传统特色、知识传递者正是这篇回忆性散文中的三个人物:长妈妈、闰土的父亲、三味书屋塾师。使少年鲁迅建立起对社会人生第一感受的是他的保姆,鲁迅叫她阿妈或长妈妈,长妈妈曾因相传百草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而讲过一个美女蛇的神奇故事。这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无限神秘的氛围,引发了鲁迅进入幻想世界的强烈兴趣。
百草园里最有趣的活动是捕鸟,鲁迅详述了捕鸟的全过程,“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用得不好时,“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百草园生活年代的这位作者——闰土的父亲。太使人感动了,以至于他那静静地笑、他那甜美的人性能几十年如一日,活在鲁迅的心底。
三味书屋的读书和玩耍生活,依然兴味盎然。三味书屋的先生,“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学生向他行礼,“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不常用私塾的清规戒律,而经常使用私塾的诵诗百遍其义自现的教学方法。凡此种种,当然都是对象的特点,三味书屋的塾师寿镜吾先生确实是封建社会中的佼佼者,他与鲁迅有着和谐深厚的师生之谊。但这一切并不重要,因为,鲁迅先生在这篇散文中无意于去分析旧教育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三味书屋生活年代作为童年纯洁人性存在的年代,一去不复返。它在鲁迅完生的心里,早已充满理想化色彩,早已超越了它的有限性和无意义,敏感而温厚地领悟读书生活的价值,以及师生一起放声朗读的乐趣、鲁迅先生亲切地回忆了童年生活的美好情趣,叙述格调前后和谐统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实现了鲁迅先生自由自觉的精神选择。眼前的现实社会中,军阀政府的凶残,“正人君子”的下劣,他见得太多太多,对世事的纷扰感到厌烦。而当他回首往事时,却瞥见了自己走来的路上留有落地的鲜花,这鲜花未必能够装点出一个精神的家园,但那纯朴自然、善良美好,却是与眼前世界的矫饰做作、邪恶丑陋恰成分明对照的。显而易见,鲁迅先生为了获得充实和永恒,他自由自觉地超越了现实,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的童真、童趣,引为精神的依托,渡向世界的彼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达到了返朴归真的艺术境界.这篇散文的内容与形式纯真自然,鲁迅先生以自己的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的亲身经历,叙稚趣,述真情,沉静而机智地回忆了自己乐在其中的嬉戏和读书生活,它是发自心灵深处的一汪清泉,看似信手写来,漫不经心,实际上是精诚所至的心灵升华,鲁迅先生对长妈妈、闰土的父亲和寿镜吾老先生的深厚情感,根本用不着刻意经营,在心则梦绕魂牵,为文则浑然天成,这也许就是一切精神文化所追求的极致了罢。
第4个回答 2009-04-0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看出
鲁迅先生追怀着置身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那一份温馨,把一些极为平常的生活加以升华,其中分明深含着童年时代鲁迅心目中的情趣向往.百草园里有着绚丽多彩的自然风物,菜畦是碧绿的,石井栏是光滑的,皂荚树高大,桑堪紫红,何首乌根牵连不断,履盆子又酸又甜。百草园里还有惹人注目的鸣禽飞虫,夏蝉在树叶里长吟,黄蜂娇憨地伏在菜花上,轻捷的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云雀何等地轻灵自由,少年鲁迅何等地羡慕陶醉。“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高墙之内的四角天空下,少年鲁迅就是这样的充满童趣,天真纯朴。
童年生活的核心是教育,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教盲都极具传统特色、知识传递者正是这篇回忆性散文中的三个人物:长妈妈、闰土的父亲、三味书屋塾师。使少年鲁迅建立起对社会人生第一感受的是他的保姆,鲁迅叫她阿妈或长妈妈,长妈妈曾因相传百草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而讲过一个美女蛇的神奇故事。这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无限神秘的氛围,引发了鲁迅进入幻想世界的强烈兴趣。
百草园里最有趣的活动是捕鸟,鲁迅详述了捕鸟的全过程,“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用得不好时,“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百草园生活年代的这位作者——闰土的父亲。太使人感动了,以至于他那静静地笑、他那甜美的人性能几十年如一日,活在鲁迅的心底。
三味书屋的读书和玩耍生活,依然兴味盎然。三味书屋的先生,“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学生向他行礼,“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不常用私塾的清规戒律,而经常使用私塾的诵诗百遍其义自现的教学方法。凡此种种,当然都是对象的特点,三味书屋的塾师寿镜吾先生确实是封建社会中的佼佼者,他与鲁迅有着和谐深厚的师生之谊。但这一切并不重要,因为,鲁迅先生在这篇散文中无意于去分析旧教育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三味书屋生活年代作为童年纯洁人性存在的年代,一去不复返。它在鲁迅完生的心里,早已充满理想化色彩,早已超越了它的有限性和无意义,敏感而温厚地领悟读书生活的价值,以及师生一起放声朗读的乐趣、鲁迅先生亲切地回忆了童年生活的美好情趣,叙述格调前后和谐统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实现了鲁迅先生自由自觉的精神选择。眼前的现实社会中,军阀政府的凶残,“正人君子”的下劣,他见得太多太多,对世事的纷扰感到厌烦。而当他回首往事时,却瞥见了自己走来的路上留有落地的鲜花,这鲜花未必能够装点出一个精神的家园,但那纯朴自然、善良美好,却是与眼前世界的矫饰做作、邪恶丑陋恰成分明对照的。显而易见,鲁迅先生为了获得充实和永恒,他自由自觉地超越了现实,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的童真、童趣,引为精神的依托,渡向世界的彼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达到了返朴归真的艺术境界.这篇散文的内容与形式纯真自然,鲁迅先生以自己的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的亲身经历,叙稚趣,述真情,沉静而机智地回忆了自己乐在其中的嬉戏和读书生活,它是发自心灵深处的一汪清泉,看似信手写来,漫不经心,实际上是精诚所至的心灵升华,鲁迅先生对长妈妈、闰土的父亲和寿镜吾老先生的深厚情感,根本用不着刻意经营,在心则梦绕魂牵,为文则浑然天成,这也许就是一切精神文化所追求的极致了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