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正的董卓是什么样的

如题所述

董卓的人物历史总评:

1、他是凶狠残暴、荼毒百姓的乱世奸臣。

董卓在十常侍之乱中保驾回宫后,依靠他的军队掌控了朝政,并且放纵他的士兵,在都城内打劫百姓,搜刮财务,奸淫妇女,滥杀无辜,老百姓深受其害。

2、他独揽大权、篡汉自立、贪欲无度、飞扬跋扈。

董卓废黜了皇帝刘辩,扶持陈留王刘协为皇帝,之后赐酒毒死了刘辩,封自己为相国,有“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权,至此朝廷由他一人专权。他每天夜里进宫,奸淫宫女,晚上就在皇帝的龙榻上过夜。甚至解剖企图刺杀他的人。贪欲驱使下的董卓,野心膨胀,肆意妄为,引起官员们的强烈愤慨和反对。

3、他气量狭小、性情暴戾。

在作战时因为一些小事怀恨自己的上司张温,董卓掌权后诬陷他跟袁术勾结,把张温在街上活活拷打死了。

4、他豪爽豁达,广结英雄。

董卓年轻时就喜欢行侠仗义,曾经到西北少数民族地方,广结羌族首领为朋友。有一次羌族的首领途经董卓处来看他,他把正在耕田的牛宰了来招待客人,首领们被董卓的豁达和义气所感动,回去后回赠了各类牲畜上千头给他。

5、他关心下属,管理有方。

董卓担任行军司马时,在攻打并州之战中立了功,朝廷给他加官并赏赐了细绢九千匹。董卓接受了官职,却把所得的九千匹细绢全都分给了手下的官兵,由此属下官兵都心甘情愿的为他卖命。

6、他有勇有谋,全身而退。

西北韩遂造反,朝廷派了六路大军围剿,其他五路都连吃败仗损兵折将,只有董卓这一路全身而退,没有什么损失。董卓到现场后发现自己相比韩遂的军队兵微将寡,不能硬拼,于是用计故意让士兵捕鱼虾当做军粮以迷惑敌军,而暗地里堵住上游河水,然后趁机后撤,再挖开水坝,等到敌军赶到时,由于河水涨的太深不能渡过去了,因此董卓得以死里逃生,朝廷因为他保全军队的功绩封他为前将军。

扩展资料:

董卓的历代评价:

荀彧:卓暴虐已甚,必以乱终,无能为也。

荀攸:董卓骄忍无亲,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

蔡邕:董公性刚而遂非,终难济也。

王允:卓,国之大贼,杀主残臣,天地所不祐,人神所同疾。

孙权:天降丧乱,皇纲失叙,逆臣乘衅,劫夺国柄,始於董卓,终於曹操,穷凶极恶,以覆四海,至令九州幅裂,普天无统,民神痛怨,靡所戾止。

陈寿:董卓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已来,殆未之有也。 

范晔:董卓初以虓虎阚为情,因遭崩剥之势,故得蹈藉彝伦,毁裂畿服。夫以刳肝斫趾之性,则群生不足以厌其快,然犹折意缙绅,迟疑陵夺,尚有盗窃之道焉。及残寇乘之,倒山倾海,昆冈之火,自兹而焚,《版》、《荡》之篇,于焉而极。呜呼,人之生也难矣!天地之不仁甚矣!

李世民:至如赵高之殒二世,董卓之鸩弘农,人神所疾,异代同愤。

刘知几:汉之有董卓,犹秦之有赵高。

苏轼:衣中甲厚行何惧,坞里金多退足凭;毕竟英雄谁得似,脐脂自照不须灯。

罗贯中:①董卓迁都汉帝忧,生灵滚滚丧荒丘。狗衔骸骨筋犹动,乌啄骷髅血尚流。郿坞追魂凭李肃,宫门取命有温侯。奸雄已死戈矛下,直到如今骂未休。②霸业成时为帝王,不成且作富家郎。谁知天意无私曲,郿坞方成已灭亡。

蔡东藩:山东兵起,董卓遣将出御,未闻败衄,而忽议西迁,意者其即由贼胆心虚,有以慑其魄而夺其气欤?然于伍孚行刺,则杀之;于周毖伍琼之进谏,则亦杀之;于袁隗袁基之有关绍术,则又杀之;穷凶极恶,何其残忍乃尔?且屠戮富人,焚毁宫室,二百里内,不留鸡犬,虽如秦政项羽立暴虐,亦未有过于是者。

参考资料:董卓-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19

历史上的董卓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一个视频让你了解真正的董卓

第2个回答  2016-01-09
董卓字仲颖,陇西郡临洮县人。董氏属当地豪族。《三国志》说,董卓臂力过人,身背两弓,骑马奔驰之际,能左右开弓。说明其力量之强和骑术射术之精。同书又说,董卓好游侠,在家乡有相当的知名度,并且在游牧民族中都颇有威名。郡太守和州刺史都欣赏他的武勇,都曾招他作官。董卓在担任地方武官时,在与盗贼和游牧民族的战斗中充分显示了其军事才华,并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董卓在担任凉州兵马掾时,既要指挥作战又要帮助长官进行战时的谋划,说明其并非有勇无谋。

桓帝末年董卓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后汉书.董卓传》)。六郡指天水、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此六郡都属于与游牧民族交界地区,此地人多骁勇。良家子指非巫医、商贾、百工。羽林郎是皇帝的卫士。这次经历是董卓一生中的重大转折。被选为羽林郎说明董卓的能力和名声被中央政府所重视。从此以后董卓逐渐担任东汉中央政府的高级武官,而非地方的基层武官。更重要的是他逐渐掌握了一只属于自己的精锐的凉州兵。

董卓当上羽林郎后不久,在洛阳受到中郎将张奂得推荐,回到凉州,以军司马的职位随张奂参加了对羌族的战争。董卓与司马尹端并击羌军,大破之。击毙羌族首领,斩首万余级。战争结束后,董卓“拜郎中,赐缣九千匹”。董卓说,自己虽有指挥之功,但作战还是要依靠士卒,于是,董卓把这九千匹缣全部分给了吏卒。这段史实说明董卓不但善战,而且具备作统帅的风度。这也是董卓日后成为西凉军阀首领的重要原因。此后董卓“数讨羌胡,前后百余战”。其间,董卓曾讨黄巾失败,被免官。但董卓善于钻营,贿赂十常侍,当凉州战事再起,董卓又被起用。东汉政府为了巩固西北边防,需要董卓这样的人。董卓的存在确实巩固了凉州的防务,但由于董卓长期在凉州作战,其在凉州的实力和声望已超过了东汉政府,于是逐渐不受东汉政府节制。

董卓手握重兵,东汉政府当然对其不放心,先后两次要董卓到洛阳来任职,借以夺其兵权。董卓拥兵自重,挟羌胡以威胁东汉政府,拒不来京,更不交出军队。这种形势下,东汉政府想让皇甫嵩以武力解决掉董卓,董卓屯兵河东郡以观东汉政府的变化。东汉政府终于还是不敢发难,可见董卓当时的军势已颇为强盛。

189年,大将军何进为诛宦官召前将军董卓进京。为了正确评价董卓进京后的作为,先要了解东汉末年的形势。

东汉有一个特点,地方豪强的势力很大。因为辅佐刘秀夺得天下的大都是豪强,夺取天下后他们的势力到了巩固和加强。刘秀作为开国皇帝想丈量全国的土地,但因为地方豪族的反对而作罢,可见地方势力之强。到了东汉后期,中央政权衰落而地方势力加强,中央政府渐渐丧失了对地方的控制权。东汉的官员从地方名士中选出,名士代表的是地方豪强势力,所以皇帝也基本上被官僚给架空了。皇帝为了维护中央政府压制官僚集团而起用宦官。东汉末年的“党锢之乱”表面上是名士与宦官的争斗。其实就是中央政府与地方豪强的争斗。

大将军何进作为外戚当然是属于皇帝一边的,他扮演的是皇帝与名士调解人的角色。他拉拢名士,诛杀宦官希望能维持东汉政府。他还希望能得到西凉军阀董卓和并州军阀丁原的支持,于是召其进京。董卓还未到洛阳时,洛阳已发生变乱,何进被宦官所杀,宦官被以袁绍为代表的名士所消灭。到此为止,皇帝在与名士的斗争中已经彻底失败,他所依靠的势力已经被消灭干净,可以说东汉政府已经灭亡了。说东汉因为董卓的存在而灭亡是毫无道理的。只是董卓在东汉王朝只剩一个空壳的时候接管了东汉政府而已,而董卓连这层空壳也没有碾碎。

正当东汉政权摇摇欲坠时,董卓率领他的西凉骑兵来到了京师洛阳。董卓刚到洛阳时,洛阳的武装力量主要有何进为讨黄巾在全国各地募集的军队,车骑将军何苗(何进之弟)的部队,武猛督尉丁原率领的并州军和董卓的凉州军。在当时混乱的局势下,董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收编了在洛阳的武装。董卓先派其弟董旻诱使何苗的部下吴匡杀掉何苗,何进、何苗的部队群龙无首只有任董卓收编。然后董卓诱使吕布杀掉丁原,扶植吕布为并州军阀的新首领,于是基本上招降了并州军。至此手握重兵的董卓成为了唯一在京师说话算数的人,并顺理成章的接管了东汉政府。董卓的手段虽然有些卑劣,但其作为足见其政治手腕和行事的魄力。名士们对这一变故显得有些措手不及,他们显然低估了董卓的能力。不过名士的立场还是很鲜明,他们都是反对董卓的,其少壮派的代表人物袁绍、袁术、曹操离开了京都洛阳以寻求发展。

董卓上台以后,废少帝、立献帝这可能是他名声臭的最主要原因了。其实当时的情况下,换了谁控制东汉政府都不会把皇帝当回事。因为东汉政府已经是一块朽木,不再有重生的可能,当时喊着振兴汉室的不是伪君子就是书呆子。董卓废少帝立献帝有其充足的理由。少帝为何太后所生,献帝为王美人所生,董太后所养,董卓与董太后是远亲。何太后的弟弟何苗死在董卓手里,与董卓势如水火,而且在东汉太后有摄政的权利。董卓废少帝杀何太后一方面是为了自保;另一方面立献帝以外戚身份辅政就名正言顺了。董卓废少帝立献帝完全是形势使然,是无可厚非的。

董卓控制政府后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与名士的关系。他的做法与何进差不多,拉拢名士。他所提拔的人也与何进提拔的大同小异,但名士并不买账。本来他们就不服中央政府的管,更现在何况控制中央政府的是董卓这样“久习夷风”的“边弊之人”,于是他们就可以名正言顺的自立了。恰恰是那些董卓提拔到地方任职的名士们结成了反董卓同盟军。双方的战争并没有分出胜负,盟军并没有动摇董卓的统治。但董卓认为将政府置于敌军附近比较危险,于是要将都城迁到他势力范围内的长安。但如果就这么走了,洛阳可能成为反董势力西进的根据地,于是他一把火烧掉了洛阳。虽然这样做很残酷,但在战争年代,出于战略的考虑烧城也是很正常的。

董卓迁都长安后,守住潼关,拥有潼关以西的地盘,进可攻退可守,在战略上处于有利地位。事实上,在凉州军与关东军的冲突中,凉州军始终处于优势。不过,在董卓接受了京都的奢靡生活后,他似乎已经被腐蚀掉了,他已经不再是一个剽悍的凉州武士,也不再有年轻时的抱负与冲劲了。即使如此,关东军也不能把他怎样,董卓的覆灭是因为他没有协调好内部的矛盾。董卓的军队主要分为凉、并两派。凉州派有李傕、郭汜、胡轸、樊绸、张济等人,并州派主要有吕布、张辽、李肃、杨奉。次外,董卓麾下还有一孤独的名将辽东徐荣。

如前所说,董卓利用吕布杀死丁原,兼并了并州军。丁原死后,吕布成了并州军的首领。董卓是很信任吕布的,与他“誓为父子”,但并州与凉州兵的关系却十分紧张。并州军被兼并,是不会完全甘心的,然而又处于被压抑的地位。而凉州军以胜利者自居,没有把并州军放在眼里,甚至对吕布也是如此。董卓曾派胡轸为主将,吕布为副将攻打孙坚。胡轸扬言要杀了吕布以整肃军纪。不论胡轸是否会真的动手,他这种严重的挑衅必然会引起吕布和整个并州军的仇恨。结果还没和孙坚交战,董卓的部队因为内讧不战自溃。这么大的事董卓肯定会知道,但他似乎并未采取什么措施以缓和凉州军和并州军的矛盾。也许他找不到什么好办法,也许在他看来象他们这样的武夫争执甚至斗殴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过去就没事了。但吕布对凉州军的不满却与日俱增。董卓是个直率的人,他不会隐瞒自己的好恶。吕布曾经使董卓不满,董卓就拿起短剑向他掷去,吕布虽不敢发作却怀恨在心。而且吕布曾和董卓的婢妾私通,吕布内心更加不安。

在东汉政府身居高位,却对董卓阴怀不满如司徒王允等人看出并利用了这个矛盾。王允利用与吕布同乡的关系极力拉拢吕布,目的很明显,借刀杀人。凉州军和并州军矛盾激化,吕布对董卓不满而又内心不安,加上王允的挑唆,吕布终于下定了决心杀掉董卓以自立。王允、吕布利用凉州军主力在关东讨伐袁绍的机会,刺杀了董卓。董卓死后,并州军被凉州军赶到了关东。吕布在曹操的打击下灭亡,张辽率一部分并州军投降了曹操。凉州军在董卓死后没有统一的指挥,关中的凉州军在不断的内耗中渐渐消亡,宛城的张绣部也投降了曹操。

无论史籍还是小说,都喜欢对董卓的残暴无道大肆渲染,即使史籍上写的都是事实,也不能简单的否定董卓。如前所述,董卓废少帝立献帝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烧洛阳是因为战略上的需要。至于掳掠百姓这种事无论是西凉军、关东军或是黄巾军都会干。以今天的眼光看,掳掠百姓是很不人道的,但在三国那种战乱时代却是很平常的事。其实董卓被骂了一千多年,并非因为他的所作所为,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失败者。董卓生于凉州长于凉州,又没读过什么书,董卓虽是汉人,但他在性格上更象游牧民族而与中原文化格格不入。而董卓这样的“蛮夷”居然敢“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些读书人当然对其恨之入骨,而历史正是由那些读书人写的。同样是废皇帝,尹、霍却被人推崇。被蒙古铁蹄毁灭的城市和被残杀的百姓的数量绝对比凉州军毁、杀的更多。但却很少听人骂铁木真。如果董卓消灭了关东军统一了中原,那么历史对他的评价会决然不同。到时,自然会有大批的读书人为他歌功颂德。而董卓残暴的行为也不会有人会管了。可惜董卓只是一介武夫。他在政治斗争和耍阴谋诡计方面比读书人差多了,所以会被王允和吕布除掉。对于一个失败者,他即使有功绩也会被抹杀掉。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4-19
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董卓是集恶人之大成者,其实抛开儒教的束缚,摆脱历史的偏见,我们会对董卓有全新的认识。
谈董卓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凉州。
汉朝的凉州地处西北边陲,土地贫瘠,并长期与游牧民族交战。凉州人以射猎为业,居无定所,过着刀口舐血的生活。凉州的地理环境加上东汉末年的动乱,孕育了一批军事人才,董卓就是其杰出代表。
董卓字仲颖,陇西郡临洮县人。董氏属当地豪族。《三国志》说,董卓臂力过人,身背两弓,骑马奔驰之际,能左右开弓。说明其力量之强和骑术射术之精。同书又说,董卓好游侠,在家乡有相当的知名度,并且在游牧民族中都颇有威名。郡太守和州刺史都欣赏他的武勇,都曾招他作官。董卓在担任地方武官时,在与盗贼和游牧民族的战斗中充分显示了其军事才华,并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董卓在担任凉州兵马掾时,既要指挥作战又要帮助长官进行战时的谋划,说明其并非有勇无谋。
桓帝末年董卓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后汉书.董卓传》)。六郡指天水、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此六郡都属于与游牧民族交界地区,此地人多骁勇。良家子指非巫医、商贾、百工。羽林郎是皇帝的卫士。这次经历是董卓一生中的重大转折。被选为羽林郎说明董卓的能力和名声被中央政府所重视。从此以后董卓逐渐担任东汉中央政府的高级武官,而非地方的基层武官。更重要的是他逐渐掌握了一只属于自己的精锐的凉州兵。
董卓当上羽林郎后不久,在洛阳受到中郎将张奂得推荐,回到凉州,以军司马的职位随张奂参加了对羌族的战争。董卓与司马尹端并击羌军,大破之。击毙羌族首领,斩首万余级。战争结束后,董卓“拜郎中,赐缣九千匹”。董卓说,自己虽有指挥之功,但作战还是要依靠士卒,于是,董卓把这九千匹缣全部分给了吏卒。这段史实说明董卓不但善战,而且具备作统帅的风度。这也是董卓日后成为西凉军阀首领的重要原因。此后董卓“数讨羌胡,前后百余战”。其间,董卓曾讨黄巾失败,被免官。但董卓善于钻营,贿赂十常侍,当凉州战事再起,董卓又被起用。东汉政府为了巩固西北边防,需要董卓这样的人。董卓的存在确实巩固了凉州的防务,但由于董卓长期在凉州作战,其在凉州的实力和声望已超过了东汉政府,于是逐渐不受东汉政府节制。
董卓手握重兵,东汉政府当然对其不放心,先后两次要董卓到洛阳来任职,借以夺其兵权。董卓拥兵自重,挟羌胡以威胁东汉政府,拒不来京,更不交出军队。这种形势下,东汉政府想让皇甫嵩以武力解决掉董卓,董卓屯兵河东郡以观东汉政府的变化。东汉政府终于还是不敢发难,可见董卓当时的军势已颇为强盛。
189年,大将军何进为诛宦官召前将军董卓进京。为了正确评价董卓进京后的作为,先要了解东汉末年的形势。
东汉有一个特点,地方豪强的势力很大。因为辅佐刘秀夺得天下的大都是豪强,夺取天下后他们的势力到了巩固和加强。刘秀作为开国皇帝想丈量全国的土地,但因为地方豪族的反对而作罢,可见地方势力之强。到了东汉后期,中央政权衰落而地方势力加强,中央政府渐渐丧失了对地方的控制权。东汉的官员从地方名士中选出,名士代表的是地方豪强势力,所以皇帝也基本上被官僚给架空了。皇帝为了维护中央政府压制官僚集团而起用宦官。东汉末年的“党锢之乱”表面上是名士与宦官的争斗。其实就是中央政府与地方豪强的争斗。
大将军何进作为外戚当然是属于皇帝一边的,他扮演的是皇帝与名士调解人的角色。他拉拢名士,诛杀宦官希望能维持东汉政府。他还希望能得到西凉军阀董卓和并州军阀丁原的支持,于是召其进京。董卓还未到洛阳时,洛阳已发生变乱,何进被宦官所杀,宦官被以袁绍为代表的名士所消灭。到此为止,皇帝在与名士的斗争中已经彻底失败,他所依靠的势力已经被消灭干净,可以说东汉政府已经灭亡了。说东汉因为董卓的存在而灭亡是毫无道理的。只是董卓在东汉王朝只剩一个空壳的时候接管了东汉政府而已,而董卓连这层空壳也没有碾碎。
正当东汉政权摇摇欲坠时,董卓率领他的西凉骑兵来到了京师洛阳。董卓刚到洛阳时,洛阳的武装力量主要有何进为讨黄巾在全国各地募集的军队,车骑将军何苗(何进之弟)的部队,武猛督尉丁原率领的并州军和董卓的凉州军。在当时混乱的局势下,董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收编了在洛阳的武装。董卓先派其弟董旻诱使何苗的部下吴匡杀掉何苗,何进、何苗的部队群龙无首只有任董卓收编。然后董卓诱使吕布杀掉丁原,扶植吕布为并州军阀的新首领,于是基本上招降了并州军。至此手握重兵的董卓成为了唯一在京师说话算数的人,并顺理成章的接管了东汉政府。董卓的手段虽然有些卑劣,但其作为足见其政治手腕和行事的魄力。名士们对这一变故显得有些措手不及,他们显然低估了董卓的能力。不过名士的立场还是很鲜明,他们都是反对董卓的,其少壮派的代表人物袁绍、袁术、曹操离开了京都洛阳以寻求发展。
董卓上台以后,废少帝、立献帝这可能是他名声臭的最主要原因了。其实当时的情况下,换了谁控制东汉政府都不会把皇帝当回事。因为东汉政府已经是一块朽木,不再有重生的可能,当时喊着振兴汉室的不是伪君子就是书呆子。董卓废少帝立献帝有其充足的理由。少帝为何太后所生,献帝为王美人所生,董太后所养,董卓与董太后是远亲。何太后的弟弟何苗死在董卓手里,与董卓势如水火,而且在东汉太后有摄政的权利。董卓废少帝杀何太后一方面是为了自保;另一方面立献帝以外戚身份辅政就名正言顺了。董卓废少帝立献帝完全是形势使然,是无可厚非的。
董卓控制政府后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与名士的关系。他的做法与何进差不多,拉拢名士。他所提拔的人也与何进提拔的大同小异,但名士并不买账。本来他们就不服中央政府的管,更现在何况控制中央政府的是董卓这样“久习夷风”的“边弊之人”,于是他们就可以名正言顺的自立了。恰恰是那些董卓提拔到地方任职的名士们结成了反董卓同盟军。双方的战争并没有分出胜负,盟军并没有动摇董卓的统治。但董卓认为将政府置于敌军附近比较危险,于是要将都城迁到他势力范围内的长安。但如果就这么走了,洛阳可能成为反董势力西进的根据地,于是他一把火烧掉了洛阳。虽然这样做很残酷,但在战争年代,出于战略的考虑烧城也是很正常的。
董卓迁都长安后,守住潼关,拥有潼关以西的地盘,进可攻退可守,在战略上处于有利地位。事实上,在凉州军与关东军的冲突中,凉州军始终处于优势。不过,在董卓接受了京都的奢靡生活后,他似乎已经被腐蚀掉了,他已经不再是一个剽悍的凉州武士,也不再有年轻时的抱负与冲劲了。即使如此,关东军也不能把他怎样,董卓的覆灭是因为他没有协调好内部的矛盾。董卓的军队主要分为凉、并两派。凉州派有李傕、郭汜、胡轸、樊绸、张济等人,并州派主要有吕布、张辽、李肃、杨奉。次外,董卓麾下还有一孤独的名将辽东徐荣。
如前所说,董卓利用吕布杀死丁原,兼并了并州军。丁原死后,吕布成了并州军的首领。董卓是很信任吕布的,与他“誓为父子”,但并州与凉州兵的关系却十分紧张。并州军被兼并,是不会完全甘心的,然而又处于被压抑的地位。而凉州军以胜利者自居,没有把并州军放在眼里,甚至对吕布也是如此。董卓曾派胡轸为主将,吕布为副将攻打孙坚。胡轸扬言要杀了吕布以整肃军纪。不论胡轸是否会真的动手,他这种严重的挑衅必然会引起吕布和整个并州军的仇恨。结果还没和孙坚交战,董卓的部队因为内讧不战自溃。这么大的事董卓肯定会知道,但他似乎并未采取什么措施以缓和凉州军和并州军的矛盾。也许他找不到什么好办法,也许在他看来象他们这样的武夫争执甚至斗殴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过去就没事了。但吕布对凉州军的不满却与日俱增。董卓是个直率的人,他不会隐瞒自己的好恶。吕布曾经使董卓不满,董卓就拿起短剑向他掷去,吕布虽不敢发作却怀恨在心。而且吕布曾和董卓的婢妾私通,吕布内心更加不安。
在东汉政府身居高位,却对董卓阴怀不满如司徒王允等人看出并利用了这个矛盾。王允利用与吕布同乡的关系极力拉拢吕布,目的很明显,借刀杀人。凉州军和并州军矛盾激化,吕布对董卓不满而又内心不安,加上王允的挑唆,吕布终于下定了决心杀掉董卓以自立。王允、吕布利用凉州军主力在关东讨伐袁绍的机会,刺杀了董卓。董卓死后,并州军被凉州军赶到了关东。吕布在曹操的打击下灭亡,张辽率一部分并州军投降了曹操。凉州军在董卓死后没有统一的指挥,关中的凉州军在不断的内耗中渐渐消亡,宛城的张绣部也投降了曹操。
无论史籍还是小说,都喜欢对董卓的残暴无道大肆渲染,即使史籍上写的都是事实,也不能简单的否定董卓。如前所述,董卓废少帝立献帝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烧洛阳是因为战略上的需要。至于掳掠百姓这种事无论是西凉军、关东军或是黄巾军都会干。以今天的眼光看,掳掠百姓是很不人道的,但在三国那种战乱时代却是很平常的事。其实董卓被骂了一千多年,并非因为他的所作所为,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失败者。董卓生于凉州长于凉州,又没读过什么书,董卓虽是汉人,但他在性格上更象游牧民族而与中原文化格格不入。而董卓这样的“蛮夷”居然敢“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些读书人当然对其恨之入骨,而历史正是由那些读书人写的。同样是废皇帝,尹、霍却被人推崇。被蒙古铁蹄毁灭的城市和被残杀的百姓的数量绝对比凉州军毁、杀的更多。但却很少听人骂铁木真。如果董卓消灭了关东军统一了中原,那么历史对他的评价会决然不同。到时,自然会有大批的读书人为他歌功颂德。而董卓残暴的行为也不会有人会管了。可惜董卓只是一介武夫。他在政治斗争和耍阴谋诡计方面比读书人差多了,所以会被王允和吕布除掉。对于一个失败者,他即使有功绩也会被抹杀掉。
在中国,写历史有两个原则:成王败寇和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这篇文章并非为董卓平反,只是因为中国的史书大多经过作者主观的加工,以致读者往往为之惑乱。我们今天读史应该比古人站的高些,还历史以本来面貌。
第4个回答  2020-09-15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面,董卓是个大反派,其实少年时的董卓像个侠客,后来也为东汉出生入死很多次,但这些拼搏却抵不过东汉末年官场的混乱和黑暗,所以董卓变了。董卓开始心狠手辣,开始为了自己谋划。董卓是个猛将,他没有多少治国才能,但他也想做人上人,所以被人骂成是贼子,也促成了三国的大乱。

董卓的老家在大西北,那里有很多的少数民族,其中最厉害的是羌族人。董卓的父亲是县尉,但董卓并没有像他父亲一样读书,而是成了一个好武之人。董卓在少年时期,曾经在羌族聚居地游历,和那里的很多首领都成了朋友,游历结束之后,他也没什么可做的,就去种地了。有一天他的那些朋友们来看他,他就准备杀耕牛来招待朋友。

这些人知道他条件并不好,但董卓的这个行为足以证明他对朋友的重视,所以在不久之后,那些人赶着很多的牲畜来答谢董卓。这件事成为了佳话,然后传到了陇西太守那里,随后董卓成了一个负责治安的小官。董卓在后来又得到了凉州刺史的重视,就这样,董卓开始了他的晋升之路。

因为董卓是在大西北起步的,所以他的士兵里面有很多西凉兵马。他们勇猛、擅长骑射,这也是董卓后来能取得很多战功的原因。可那个时候升职很难,被贬下来却很简单。等到董卓可以再次回京时,他遇到了被挟持的小皇帝,后面的历史大家应该都熟悉了。其实董卓不管怎么样,只是一个人而已,也好也坏,辩证看待就可以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