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开展中小学德育工作

如题所述

德育,即思想、政治、道德和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小学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学校管理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有效地实现育人的目标,这是学校管理的基本规律之一。这条规律反映了学校管理内部工作与育人工作以及学校管理目标与管理手段之间的本质关系。学校以教学为中心,教学管理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也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内容。做好德育工作,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情操、心理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均起着主导作用。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指出,教育的重要宗旨就是“养成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应该是完整的、和谐的人格,它是创造性思维产生的重要前提,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条件。健全人格的养成有待于一种和谐的教育来实现。这种教育应该把培养健全的人格作为最高目的之一,强调人的尊严、自由与责任;又强调每个人都要关心他人、集体乃至整个人类社会,而且要把伦理道德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去。人在尊重自然的同时要把自己视为自然的一部分,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又强调教育应挖掘人潜在的智能,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还强调教育的内容逐渐朝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相融合的方向发展,使受教育者成为既有人文思想又有科学思想,有深厚、广博的文化积淀的人。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中小学德育工作,坚持在教学中强化和渗透德育,做到持之以恒、常抓不懈,这是实现教学管理目标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教学管理与德育的关系 教学管理与德育是密切联系的,从价值取向上来看,两者是统一的,都有一个共同的价值取向,即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两者的落脚点落在育人为本上。这个道理可借助物理运动中的力的图示反映出来,当有两个力同时作用于运动质点时,按照力的平行四边形合成法则,便会产生出一种合力。这种合力作用,就是学校教育管理沿着既定的取向表现出来的一定的教育管理效度。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共同的方向下,不管两个力的大小怎样,两者之间客观存在着一种正合力,这就是教学管理与德育之间的统一关系。 教学管理与德育的相互联系还表现在,教学管理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基本途径。相对于课外活动管理和社会实践活动管理而言,教学管理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有效的管理形式,教学管理本身不但没有否定德育,而且德育是教学管理的应有之义。 当然,教学管理与德育两者之间又是有区别的,它们各自的内涵范畴不同。德育是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教学管理则是按照教学规律和特点,对教学工作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监督的过程,因此,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但长期以来,中、小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着重说教、轻实践,重智育、轻德育,重形式、轻效果,重集体活动、轻经常渗透的倾向。如何使德育工作在内容上针对空乏、不切实际的弊端,加以调整、充实、拓宽,使其更符合时代要求,更贴近日常现代生活;方法上改变空谈、程式化的做法,把德育内容转变为生动活泼的具体活动,是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要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培育优良品德。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德育工作,努力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小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说各级领导是十分重视的,各个学校是尽心尽力的,始终注意弘扬主旋律,即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开展了许多直观、生动、形象、具体的教育活动,不少学校还创造了很好的经验。但就总体来讲,中小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还比较薄弱,经常紧一阵松一阵,不能做到一以贯之;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针对性不强,实效性较差。尤其是长期受小环境和大环境相悖的困扰,中小学的思想道德教育比较脆弱,加之思想道德教育的评估体系尚不完善,缺乏硬的指标,因而给思想道德教育增加了难度。 二、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及各种活动之中 (一)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 在中小学德育大纲中,把学科教学作为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的最经常、最基本途径。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教学管理与德育的有机结合的途径应当坚定地放在课堂教学管理方面。这一思维的意义在于:1.顾及到了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2.使德育工作的着眼点从单一学科转移到所有学科,从以即时教育活动为主转为以正常的教学管理活动为主,使德育工作找到了值得依赖的客观凭借。3.有利于引导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科特点重新研究教学管理规律,考虑教学管理计划,使教书和育人在更为广泛的领域内真正统一起来并落到实处。教学方法管理是达到教学管理目的,完成教育管理任务的手段。平时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师只重视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方面的作用,忽视了它在实施德育方面的作用。其实,好的教学方法对完成课堂教学管理的德育任务有着特殊的作用。有人对某校六年级学生做过这样的调查:“在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中,你印象最深的一节课是什么”、“原因是什么”。结果表明,由于教学方法好而使学生印象深刻的居首位。有的学生列举教师采用了直观教具,有的列举教师采用了游戏、竞赛等方法。例如:有位教师在讲评作文《我喜爱的小动物》时,采用了文字动物园的方法,黑板上出现了色彩鲜艳的动物园图画,谁在作文中把小动物写得形象逼真,谁的作文就可以贴进动物园。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有90%的学生的作文达到一、二类,进入了文字动物园。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积极进取、虚心好学等良好品德。这位教师深有体会地说:“课堂教学中始终贯穿着两条线索,思想品德教育的线索和知识教育的线索,两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密不可分,好的教学方法会达到德育、智育双丰收的目的。”教育管理中渗透德育的途径,是实现学科教学管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目的、任务的基本步骤,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教学管理过程中,良好途径的选择,科学的管理方法的运用,是教学管理获得思想品德教育成功的必备条件 实践表明,在教学管理中渗透德育时,教师采取适应学生特点、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不仅会使学生对所渗透的德育内容感兴趣、喜欢听、认真记、愿意接受,而且可以促使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积极向上。学生最感兴趣、印象最深、接受效果最好的课,往往是教学方法运用最好的课。在学科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怎样才能发挥教学方法管理的德育职能呢?首先要求教师打破常规的课堂教学方法,在研究教材、充分了解、掌握学生年龄与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并创设出适合渗透德育内容的学科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其次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应注意感情投资,在教学手段与教学形式上尽量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产生强烈的情感效应。教学管理过程中,注意对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也是引起学生兴趣,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 学校以教学为主,这就要求各科教学按照自身的特点,"广"寓德育于各种活动、各种教学之中,抓住渗透点”,注重爱国主义教育与教材内容的有机结合。象语文中的历代名人名作、教学中的有关现代化建设成就数据的应用题、历史中的“四大发明”、地理中的“伟大祖国”,等等,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这样的教学,就能做到“文道”结合,既传播了文化知识,又进行了德育。 (二)寓德育于各种活动之中 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可以组织高年级学生到烈士纪念堂,到工厂参观,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提高学习兴趣、丰富学习生活、增进同学间的友谊.通过“读百本爱国主义书籍、唱百首爱国主义歌曲、看百部爱国主义影视片、讲百个爱国王义故事”等系列活动,有机地与“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内容和“五自”(自理、自律、自护、自学、自强)能力及行为规范的训练结合起来,做到活动前重引导,活动中重指导,持之以恒,力求成效。 (三)将德育渗透在教学组织管理中 教学的组织管理是教学管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充分利用其中的德育因素,有助于实现学科教学管理的德育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不断地组织学生学习,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提出学习、纪律的要求,并进行督促、检查。这个组织管理过程,既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育好行为的过程。如各学科教学为了贯彻课堂教学常规,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课堂常规行为进行监督与培养,学生课堂常规的形成便是一种无声的命令,促使学生养成守纪律、有规矩、讲文明、懂礼貌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中,还应根据各学科的教学特点,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如音乐课的组织管理是在优美的乐曲中进行的,音乐是个体和集体合作的艺术,在共同的目标下,各守其位,各司其职,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合作,严于律己,关心集体,顾全大局的精神。数学课的组织管理是在计算之中,不论是听讲,还是自己动手运算、口算、笔算、板演,都要求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准确无误,这无形中培养了学生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精神。 在教学组织管理中,教师对学生完成要求的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总要有表扬和批评,正确地处理好表扬与批评的关系,有利于提高教育效果。有人曾对课堂上学生受到表扬、批评的情况做过调查,学生受到表扬后的反映是,有的学生说:“高兴,回家就向家长报喜。”还有的学生说:“舒服”、“痛快”、“想争取经常受表扬”。看来,表扬的教育效果是强烈的。学生受到批评后的反映是,有的学生说:“难受,怕同学下课讥笑。”还有的学生对教师的批评不服气,一种是当众受批评觉得丢脸,一种是认为老师批评得不准确、不公正。由此看来,有的批评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调查表明,在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中,要坚持表扬为主,尽量少用批评。中小学生向上心强,但控制自己的能力差,意志力薄弱。因此造成学习中的很多矛盾,使他们难以达到教师提出的要求,教师在教学的组织管理中,要严格检查,多发现积极因素,用不同方法、不同程度的表扬,激励学生不断向上,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把德育摆到战略高度,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中小学德育工作是造就人才的基础工作,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奠基工程,是关系到民族兴衰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大事。德育工作者要清醒地认识到肩上的重任,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一是思想要解放,思维方式要科学,要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来认识事物,思考问题,指导工作,克服盲目性、片面性,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二是知识要丰富。要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弄清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经济现象,正确分析社会上的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提高辨析能力,树立全新观念。 四、把德育作为系统工程,全面规划,精心施工。 德育工作涉及到社会各方面,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密切配合,每一个德育工作者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在德育过程中,形成全社会的合力。一是继续发挥校内德育工作队伍和教职工队伍的作用。从学校领导、教员到共青团、少先队、工会等组织以及学校行政、后勤管理等部门,都应切实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只有这样,德育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措施才能落实,其内容才能渗透到教学管理和一切活动中,进而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二是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启发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三是形成学校、社会、家庭的德育合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配合,是进行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学校应采取主动与各方面密切配合,使三方面的教育互为补充,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要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接待日等形式,大力普及家庭教育,使家长主动参与到德育工作中来。德育工作要积极争取文化部门的支持,让文化部门多播放适宜儿童收看的影片,多出版适宜儿童的读物,多开辟适宜儿童的娱乐设施,以净化感染源。争取公安、司法等部门的支持,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争取街道、工厂、部队的支持,开辟校外德育基地,开办少年军校。争取学生家庭支持,鼓励家长参加学校的学习,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提高家教水平,以尽快形成学校教育为主渠道、社会教育为依托、家庭教育为基储其它课外活动为载体的德育工作新格局。 五、把德育作为艺术活动,认真研究,寻求突破。 德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德育工作者要认真研究德育的基本规律和运行规则,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基本路子。在内容上,要压缩超越当代青少年思想接受能力的部分德育内容,增加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等新知识,既要进行共产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又要进行做人的基本素质教育。在方法上,德育工作者要研究接受效应,重视“先入为主”的教育原则,在青少年思想观念尚未形成时,寻找恰当的载体,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影响;要研究内化规律,在把握教育要求与学生精神要求的结合点后,注意拨动学生心灵上那根情感的琴弦,激励学生爱家乡,爱父母,爱师生,爱祖国。要研究渗透方法,注意挖掘课堂教学、学校管理、社会活动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使教育工作更加扎实有效。 六、要注重德育工作经常化 肯定地说,新形势下德育工作坚持经常化,保持学校长久的德育工作氛围,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对后进生的转化和提高会起到良好的作用.在搞好德育活动中,要求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开展爱亲人爱校爱家乡的活动,使德育工作经常化。我们要求低年级学生背诵小学生行为规范的三字歌,中高年级学生熟记小学生行为规范二十条,并以有关内容分段进行知识竞赛,检验同学们熟记条文程度。我们把知与行结合起来,要求低年级学生学做家务事,中年级学生能做家务事,高年级学生争做家务事,努力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使孩子们从小就讲文明,懂礼貌,爱劳动,努力向上,养成良好道德习惯。 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经常用英雄模范的可歌可泣的事迹教育学生,象英模那样生活、学习、奋斗。但是我们不要忽视孩子们身边的好人好事,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教育学生更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去年我班上的女班长胡慧敏同学是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她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文艺、体育,样样拔尖,是历年来的“三好学生”。我们运用各种手段,大力宣传她,号召全校同学向她学习。汪圆圆同学一年来一直帮助村里的孤寡妇王奶奶洗衣服,王奶奶感激万分,村长多次向学校反映。我们大张齐鼓地表彰她,在校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七、不容忽视的其它相关因素 德育工作是多方面、多角度、多途径的系统工作,因此,绝不可忽视下列几种相关因素,且应引起足够的重视。1、提高教师素质。目前应着重做到:端正对学生的态度,尊重每一位学生,多表扬、善启发,看到其长处,激励其不断进步。完善学生品德信息反馈机制,重视家访,学会在有控制的道德情境范围内获取学生信息。要优化德育队伍结构,建立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的德育队伍。2、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要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具有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建立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要努力净化校园环境,抵制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影响,引导校园文化气氛向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在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学校应成为最好的小环境,并对大环境的优化做出贡献。3、不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贯穿学生思想教育的一条主线,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基矗学校应在每周一早晨举行升国旗仪式,师生高唱国歌,校长在国旗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并且还应建立由各班推荐优秀学生轮流担任旗手的制度,井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升旗、降棋、护旗的规范化训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通过观看优秀爱国主义影视片、举办专题报告会、演讲会、知识竞赛;开展读好书、唱好歌、背诵格言警句等多种活动方式和途径,使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劳动、生活、娱乐各方面。德育工作作为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需要领导及全社会的真正重视和学校德育工作者的切实落实,还有待于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同心协力、锲而不舍地努力,从德育内容、方法、途径上下功夫,摸索出一套合理的、科学的德育体系,真正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经济建设合格人才而努力奋斗。 德育是塑造人的灵魂工作,从事教育工作是一项极其神圣的事业。而师爱是德育之本,没有爱心,再好的方法也会变得苍白无力。德育工作者要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关心、爱护学生。要注意把严格要求和关心热爱结合起来,尤其要关心后进的学生。要用自己的真诚和温暖,感化他们,促进他们转化和成长。要认真贯彻中小学教师日常行为规范,用“规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自觉抵制各种不良倾向的侵蚀。要严格要求自己,树立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要自觉遵纪守法和遵守社会公德,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扎扎实实地营造好自己的小环境,使中小学真正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实基地,使素质教育得到全面实施。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5-12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健康成长具有导向、动力和保障的作用。对小学生开展德育工作可从以下手: 一、在班级中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良好德育氛围的基础。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良好德育氛围的基础。小学生的心理常常是他喜欢的人,就很认真的听他的话。而要做的这些,教师必须对学生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爱。
以前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老师以权威的角色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老师是真理的化身,是圣洁的代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其灌输的痕迹明显地拉大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枯燥的说教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新型的师生关系应是参谋与伙伴的关系。师与生是平等的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无论在课堂上也好还是德育活动中都要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如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通过讨论、辩论等形式促使学生思想进行斗争、碰撞。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路,珍惜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不阻碍学生思维火花的迸发,让学生说出真实的想法。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而其中的道德认识不是由教师强制灌输的,而是学生自身内化的结果。
新型的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致的爱。只有真正心中有学生的教师才会真正地尊重学生,才会在进行德育活动的时候做好学生的伙伴,当学生有错的时候不是一味地苛责,而是宽容、理解和帮助。
2、给学生以积极的德育期待是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的重要途径。
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灵接触的过程,教师的期待效应是师生间真挚感情的体现和外露。教师的期待是教育过程中是一种潜在的、暗含的力量。心理学的研究不止一次的充分证明了这种期待的效应。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体现德育的实效,教师应有效地运用这种期待,使之发挥出这种力量的强大,这也是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利用班中的公开场合向学生施以对班集体整体的期待。希望他们能成为一个团结的、坚强的、向上的集体,并以身作则,处处把自己看作是他们中的一员,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如在班会上,我常常动情地说:"我们班是个温暖的大家庭,这个大家庭的每个成员都是兄弟姐妹,在座的每个人都应该看作是这个家中的一分子。"这些话激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在学生的心中唤起了对集体的爱。在运动会上班上的运动员们都努力为班级争光。为班级争光、我是班级的一员这些观念开始扎根于学生的心中,团结、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取得成绩的原因,这说明对学生的期待开始发生效果,学生和教师最终在情感上达成了一致。有时候我也故意给我的学生戴戴高帽子子,比如一个很调皮的孩子,我常告诉他其实他很能干,在老师眼里你很棒,只是偶尔犯小糊涂,老师希望他减少犯糊涂的时候,孩子听后触动很大。
教师对学生予以期待会使学生感到教师对他的关心,从而激发他的上进心。这期待产生效应的基础是师生间的信任。信任教师是与学生沟通的起点。有了信任才有爱,教师的信任可以给学生以鼓励与勇气,激励学生不断向前。只有教师的信任才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才能向教师敞开心扉,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德育才能取得实效。
尤其是小的小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感较强,教师亲切的话语更能拉近师生的距离。在教育学生中不难发现那些感觉老师给予厚望在他身上的孩子,对于老师对他们的看法更加在乎,也更愿意听老师的教导。
二、利用学生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
根据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学生集体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有着重大的影响,其影响力一定程度上大于教师的作用。教师要通过组织集体来影响学生。
1、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小学生对班集体的概念是随着集体生活的扩大与丰富的开展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有实践证明,将德育的要求化为一条条班级的具体的奋斗目标,可以激励全班学生向着目标奋进,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和集体同呼吸、共甘苦的,通过集体的力量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这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2、通过少先队组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少先队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着重组织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少先队活动中强调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在一次次的实践中不断体会,从而把德育的要求化为自身的品质。如:通过对集体生活的体验,培养他们热爱集体、勤奋学习的品质,通过对父母辛苦和家庭生活的体验,培育他们孝敬父母、热爱劳动的情感,通过参加主题班队会活动,培育他们开发自身潜能、不断追求进步的动力,在活动中得到体验和收获,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地步。
少先队不仅是学校工作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的群众组织,面对全体学生,学生的主要特点是以他律为主,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主要是以具体的、外部的行为表现为依据。
一年级学生尤其向往加入少先队组织,这时,给他们树立具体的德育目标,学生都能按目标来要求自己,一定十分积极踊跃地付诸于行动。通过一条条具体可行的措施使每一位学生可以对照自己执行。在少先队活动中设置一定的道德情境,提供一些具体的范例,有助于帮助队员理解道德要求。如对于年龄小的学生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学生一比较,就明白了该怎么做。可以从孩子喜欢听的故事入手,《西游记》是小学生百看不厌的文学作品,现在更是用动画片、精美的画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教师用猪八戒丢西瓜的故事就可以引发学生的讨论,让学生明白不能乱丢果皮纸屑的道理。同样可以注意运用学生之间的榜样的作用,记得在新生入学的时候,对于课前准备的训练我采用了表扬准备充分的孩子,激励其他孩子向他学习的方式进行的!
三、 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1、在教学中开展有关行为习惯、思想品质的讨论。
课堂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每一门学科都有其可挖掘的德育因素,就拿语文学科来说,在教材中有许多含有行为习惯、以及思想品质等德育素材的课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课堂教育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目前,小学生所使用的语文教材为语文与思想品德合科教学,这就要求将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融为一体。在如数学的计算教学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优良习惯;体育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在课文学习的同时受到道德的熏陶,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有关行为习惯、思想品质的讨论,从而提高自身认识。
2、结合自身进行比较,提高小学生的德育意识。
小学生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是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低年级小学生的理解往往是肤浅的、表面的,具体性很大,概括水平很差。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课文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实践。如在教学《棉鞋里的阳光》时我引导学生学习小主人翁也为家人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学习《失物招领》一文时让学生找找自己平时有没有也丢什么,课后找回这些东西,并提醒他们以后别丢了……
这样既明理,又导行,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比较,确立明确的导行目标,构建课堂多维交往结构,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就可以满足小小学生交流的欲望,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从而产生德育效能。教师可以在设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纵向比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进步,或者横向比较:看别的做得好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自己是不是和别人做得一样好,在比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总之,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从无到有,从外部调节到内心自觉,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效地对小学生开展德育工作在小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学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第2个回答  2018-07-31
班主任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一、加强班级管理,注重素质培养。
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是班级,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基础环节,是培养学生的重要阵地。学生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快慢,所以要把班级管理的重心放在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上,全员参与班级管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班级管理中,充分运用校纪班规这一手段,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更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做好铺垫。
二、创造良好环境,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尤其是后进生的心理成长
处在新世纪的当代中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树立竞争意识,学会生存是社会和未来对他们的基本要求。为中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教师的职责。
1、了解学生,关心学生
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情况等,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才能因材施教,做到有教无类。
2、发扬闪光点,及时鼓励表扬学生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作为科学任课老师,在平时生活中我细心地观察,捕捉其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地肯定表扬,即使是小小的进步,也要及时鼓励,以此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3、耐心,检查反复抓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一步步来,不能操之过急。而且如果对他提出过高的要求,反而会让他的自尊心再一次受到打击,到时候老师再想进行帮助就真的是难上加难了。所以作为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根据他自身的特点,在不同的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使他们“跳一跳,摸得着”,经过努力能逐步达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慢慢恢复他们的自信心。
第3个回答  2015-04-13
思想道德素质,是衡量一个人素质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学校学生工作的一个中心环节。但目前学校的德育工作还存在许多误区:形式单一,方法简单,手段苍白,效果甚微。改革传统的德育僵化模式已经刻不容缓。
一、正确掌握德育的指导思想
我国中小学生教育的根本认识是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打好基础。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智能素质、体能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术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居领先地位,起主导作用。我认为当前,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时,必须坚持以共产主义思想体系为核心,从社会主义的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抓起,把他们对共产主义的向往,引导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阶段全民族的共同理想上来。
二、统筹安排德育的基本内容
德育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行为养成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遵循德育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统筹安排,各有侧重。小学,主要向学生进行“五爱”为基本内容的初步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社会常识教育。在内容上应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对学生思想前途的教育,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深入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近代史和国情教育,树立正确的理想,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2.增强道德意识,学校应以“五爱”为目的,以“五心”教育为中心,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位蓝本,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造就高尚的社会主义新人,培养优秀的接班人。
3.强化纪律观念。学校应通过严密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纪律约束,增强学生的自觉意识和纪律观念,勇于同违纪行为作斗争。同时,向学生进行一定的民主、法制教育,以便培养他们成长为合格人才。
三、努力开拓德育的多种渠道
为使德育充满活力,取得实效,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努力开拓多种德育渠道:
①正确的观点、先进的思想,以思想课为主阵地,有的放失地解决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②开发德育资源,整理乡土德育教材,建立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家乡新貌教育基地、劳动教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
③加强学校管理,优化育人过程,各科教学渗透德育因素,各项工作体现育人主题。
④开展主题班会,兴趣小组,知识竞赛,参观访问和“创良好班集体”、“学英雄做新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
⑤注重师德教育,强调言传身教。
四、充分发挥学校的德育力量
注重发挥学校团队组织、教职工的德育力量,形成合力,各司其职,学校党支部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加强对少先队员和工会的领导,并教育党员在教书育人工作中争当先锋模范。校长负责健全德育网络,制定德育计划,组织、指导、检查、评估德育活动。班主任协调德育力量,组织德育活动,创建优良班集体。德育课教师潜心改革教学,把德育课的重点由应试转到提高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轨道上来,各科教师和全体员工都把育人放在各自工作的首位,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五、注重优化德育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教育的载体,具有客观的教育力量。通过打造德育舆论,净化社会环境、组织社区教育、办好家长学校等途径,形成关心、爱护和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好风尚。总之,加强和改善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只要广大工作者多想办法,精诚团结,真抓实干,学校德育工作的节奏必将扑面而来,定能鲜花盛开、硕果累累!
第4个回答  2015-05-08
思想道德素质,是衡量一个人素质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学校学生工作的一个中心环节.但目前学校的德育工作还存在许多误区:形式单一,方法简单,手段苍白,效果甚微.改革传统的德育僵化模式已经刻不容缓.一、正确掌握德育的指导思想 我国中小学生教育的根本认识是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打好基础.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智能素质、体能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术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居领先地位,起主导作用.我认为当前,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时,必须坚持以共产主义思想体系为核心,从社会主义的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抓起,把他们对共产主义的向往,引导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阶段全民族的共同理想上来.二、统筹安排德育的基本内容 德育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行为养成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遵循德育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统筹安排,各有侧重.小学,主要向学生进行“五爱”为基本内容的初步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社会常识教育.在内容上应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对学生思想前途的教育,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深入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近代史和国情教育,树立正确的理想,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2.增强道德意识,学校应以“五爱”为目的,以“五心”教育为中心,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位蓝本,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造就高尚的社会主义新人,培养优秀的接班人. 3.强化纪律观念.学校应通过严密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纪律约束,增强学生的自觉意识和纪律观念,勇于同违纪行为作斗争.同时,向学生进行一定的民主、法制教育,以便培养他们成长为合格人才.三、努力开拓德育的多种渠道 为使德育充满活力,取得实效,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努力开拓多种德育渠道:①正确的观点、先进的思想,以思想课为主阵地,有的放失地解决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②开发德育资源,整理乡土德育教材,建立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家乡新貌教育基地、劳动教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③加强学校管理,优化育人过程,各科教学渗透德育因素,各项工作体现育人主题.④开展主题班会,兴趣小组,知识竞赛,参观访问和“创良好班集体”、“学英雄做新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⑤注重师德教育,强调言传身教.四、充分发挥学校的德育力量 注重发挥学校团队组织、教职工的德育力量,形成合力,各司其职,学校党支部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加强对少先队员和工会的领导,并教育党员在教书育人工作中争当先锋模范.校长负责健全德育网络,制定德育计划,组织、指导、检查、评估德育活动.班主任协调德育力量,组织德育活动,创建优良班集体.德育课教师潜心改革教学,把德育课的重点由应试转到提高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轨道上来,各科教师和全体员工都把育人放在各自工作的首位,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五、注重优化德育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教育的载体,具有客观的教育力量.通过打造德育舆论,净化社会环境、组织社区教育、办好家长学校等途径,形成关心、爱护和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好风尚.
相似回答